從出生起,玩具就貫穿於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隨着科技和教育的發展,玩具的功能和種類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形形色色的玩具越來越多,現代社會的孩子似乎越來越離不開玩具。

當孩子沉浸於玩具而缺少與人的交流時,當孩子執着於玩具而慢慢失去探索的興趣時,當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索要玩具時,我們是否想過那些玩具對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嗎?如果沒有玩具,孩子的世界會發生什麼呢?

在成都市金牛區機關第二幼兒園裏,每週五上午就開展了全園的“無玩具日”活動,孩子們會在沒有玩具的世界裏,去踐行天馬行空的想象,獲得與玩玩具截然不同的體驗。

01 /

“無玩具日”暢想會

“如果教室裏沒有玩具,我們該怎麼辦?”

最近“笑園”裏的“笑笑娃”和老師們也進行了激烈地討論。他們使用畫筆去暢想,如果沒有玩具,我們還可以玩什麼。

大二班龔正伊:玩吸管,把吸管剪成小節節拼圖玩。

大二班何鴻懿:用毛線玩,把毛線放在地上用膠粘住,就變成迷宮了。

大一班牟科宇:去操場跑步。

大四班閔藝珊:如果沒有玩具,我想給幼兒園的小花小草澆水。

大二班尚上謙:可以玩手影,但要天黑了才能玩。

中一班成梓寧:每個人可以帶個袋子在操場上飛。

02 /

“無玩具日”進行時

當想象變成現實後,老師們拿走了教室的玩具汽車、動物玩偶等成品玩具。面對略顯空曠的教室,孩子們嘗試與玩具告別。

老師們發現“去玩具化”,引發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在活動的最初階段,有的孩子茫然無措,有的孩子執着於尋找玩具,有的孩子情緒激烈,有的孩子一直尋求幫助.......

但是在開展了近一學期的“無玩具日”活動後,這個看似“苛刻”的活動卻呈現出了別樣的魅力。到底笑笑娃開展了哪些“無玩具”的創意活動呢?

創意一:用材料、工具代替玩具

當沒有了玩具,孩子們便對教室裏的其它材料產生了更加濃烈的興趣。石頭、紙杯、紙盤等紛紛變成了孩子們手中的替代玩具,孩子們在玩角色扮演,撿石頭,用空盒子、啤酒瓶蓋或者紐扣發明遊戲。

創意二:情感交流代替玩具

當沒有了玩具,孩子們的情感交流更加凸顯。他們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趣事、傾聽他人的講述,顯示出對社會互動更強烈的興趣。

創意三:自己做一個玩具

當沒有了玩具,孩子們便開始了製作玩具的過程。垃圾袋、紙飛機、撲克牌等通過一雙雙小手的改造,變成了他們手中趣味十足的玩具。孩子們在過程中不斷地發揮想象、商量討論、不斷挑戰、合作遊戲。沒有玩具,兒童便會去“發展他們自己的主意”。

創意四:一起玩遊戲

當沒有了玩具,遊戲重回孩子們的視野。從手指遊戲到語言遊戲,從室內遊戲到戶外遊戲,從表演遊戲到體育遊戲,笑娃在各式各樣的遊戲中脫離對“成品玩具”的依賴,在遊戲中去發展動作能力、獲得了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

創意五:親近大自然

當沒有了玩具,孩子們便開始“迴歸”大自然,獲得了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春天在種植區裏播種,夏天在黑板牆上塗鴉,秋天在銀杏樹下撿落葉……在走進自然的過程中,去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和豐富。

03 /

教師後記

“無玩具日”活動持續進行到現在,無論對孩子還是對老師而言,都是一種特別的經歷,是一個充滿探索的過程。兒童從最初的不適應、想念過去的玩具,後來投入到尋找材料、想象和創造的過程中。老師從最初的無從下手、給予適當幫助,到後來不斷地“後退”,觀察記錄孩子的想法與做法,收穫了一個個意外的驚喜與感動。

教育是一個不斷前行的過程,“無玩具日”活動是金牛區機關二幼在深化情感教育過程中一個新的思考與嘗試。在活動中我們和兒童一起去實踐、去發展、去收穫。“無玩具日”活動會持續進行,讓我們共同爲兒童發展助力、爲教師成長豐翼、爲情感教育增色。

✐結語✐

CONCLUSION

-

德國心理學家埃爾克·舒博特和賴訥·斯特里克曾實施了“無玩具幼兒園”行動方案。研究證明:正是那些經歷了無玩具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注意力、思想觀念、想象力、耐力在學校裏表現突出,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和集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社會能力最令人羨慕。

成都市金牛區機關第二幼兒園的“無玩具日”暫時摒棄了那些令孩子着迷的塑料玩具、玩偶模型,啓發他們開動腦筋,與材料互動,與他人合作,讓孩子的遊戲迴歸到了一種天然的、生成的狀態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