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Chanel、LV等在中國漲價!原來這些品牌是“一家人”)

近期,全球各大箱包、名錶和珠寶等奢侈品牌紛紛上調了在韓國市場的售價。其實,不止是在韓國,各大奢侈品品牌在中國區也調整了價格。

據中新經緯報道,北京SKP、國貿等地瞭解到,路易威登(LV)、香奈兒(Chanel)、迪奧(Dior)、菲拉格慕(Ferragamo)、寶緹嘉(Bottega Veneta)等品牌的部分商品調價4%-14%左右。

爲何奢侈品調價幾乎都是同時調價?除了市場及匯率因素外,其實很多奢侈品牌都是“一家人”。

奢侈品牌近期集體漲價

路易威登店內銷售人員表示,部分系列商品價格上調4%左右。“路易威登每年進行幾次例行調價,這次調價大概在兩週前,上調價格的商品包括箱包、時裝、配飾等,同一款手袋調價前後可能相差上千元。”該銷售人員稱。

記者從路易威登官網發現,部分產品實際漲幅爲6%-11%不等。其中,Onthego手袋從18300元漲價至19400元,漲幅約爲6%;今年新款 Dauphine中號手袋原價21300元,調價後爲23200元,漲幅約爲9%;Multi Pochtte Accessories手袋從11300元漲至12500元,漲幅約爲11%。

從11月1日開始,香奈兒也調整了箱包商品的價格,上漲幅度約爲10%-12%。

菲拉格慕方面也稱,近日剛剛上調了部分商品價格。據悉,這次主要上調的是部分女鞋價格,根據不同的款式和型號上調價格在5%至10%不等。此外,寶緹嘉品牌的商品提價4%-10%不等。

據瞭解,這次漲價漲幅最大的品牌爲迪奧,漲幅爲6%-14%不等。中新經緯記者從迪奧中國官網瞭解到,Lady Dior原色藤格紋羊皮革手提包從32000元漲至34000元,漲幅約爲6%;Saddle牛皮革手袋從22000元漲至25000元,漲幅約爲14%。

愛馬仕方面的工作人員對記者透露,愛馬仕即將上調部分產品價格。“此次調整涉及哪幾個系列的商品線、調價比例是多少,我們還沒有接到具體的通知。”該工作人員稱。

漲價因匯率變化及保值需求?

對於漲價的原因,中新經緯記者致電香奈兒中國區官方客服得知,此次漲價是官方例行調整。“香奈兒經典款包漲幅較大,主要是總部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的調整,而且每款包價格漲幅也不同。”該客服稱。

“這次提價是在兩個月前,主要是受匯率因素影響較大。”菲拉格慕店內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稱。

蔻馳(Coach)近期除新款外的大部分箱包及服裝漲幅均在10%左右。 蔻馳天貓旗艦店客服表示,由於原材料漲價,全球貨幣匯率變化等因素影響, 蔻馳部分商品進行了調價,這樣消費者購買的商品也會更保值。

有業內人士稱,奢侈品牌漲價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例行漲價以營造保值印象;二是原材料價格及匯率的變化增加了產品成本。

這些奢侈品牌原來是“一家人”

爲何奢侈品調價幾乎都是同時調價?梳理各大奢侈品品牌後會發現,原來,還有這些奢侈品品牌其實也是“一家人”。比如迪奧和路易威登屬於路威酩軒集團,古馳(GUCCI)和運動品牌彪馬(Puma)是“兄弟姐妹”,同屬於上市公司開雲集團。

路威酩軒集團(LVMH)通過不斷進行收購,目前品牌類超50個,此外還持股超70家公司。軒尼詩的白蘭地酒、法國的迪奧香水、紀梵希訂製服、絲芙蘭零售店,西班牙的羅威時裝、瑞士的Tag Heuer手錶,美國的貝玲妃彩妝,再到意大利的芬迪手袋,都是其旗下的品牌。最近有報道稱,LVMH將斥資145億美元收購美國珠寶巨頭蒂芙尼(Tiffany),如果收購完成,蒂芙尼將成爲LVMH家族的“新成員”。

1.jpg

歷峯集團在入股卡地亞(Cartier)的同時,還擁有樂福門的子公司登喜路與萬寶龍的股份。通過不斷的併購及資本運作,該集團成爲了一家擁有十多個奢侈品牌的集團,現在所涉及的四個商業領域是:珠寶、手錶、附件以及時裝,積家、朗格和萬國表都是他家的品牌。

2.jpg

開雲集團原名巴黎春天集團(PPR),目前擁有十多個奢侈品牌,除了古馳外,還有伊夫·聖羅蘭、寶詩龍以及寶緹嘉等品牌。現在該集團主要運營着兩大塊業務,以古馳爲代表的奢侈品業務和以彪馬爲核心的體育及生活方式業務。

普拉達(PRADA)是意大利奢侈品牌,目前擁有多個奢侈品牌,包括Prada、Marchesi 、Church’s、Car Shoe等,涵蓋手袋、時裝、香水、手錶、珠寶、糕點等業務線。

除了這些通過資本運作併購成就的大型上市集團,還有一些奢侈品公司也是上市公司,如法國著名奢飾品公司愛馬仕、美國輕奢品牌蔻馳母公司Tapestry集團、旗下擁有Michael Kors、範思哲等品牌的卡普里集團等。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兼併擴張的奢侈品巨頭,可能也會面臨旗下品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風險。此外,針對部分商品在中國的官方售價依然高出歐洲官方價格的情況,業內人士表示,奢侈品全球價格一體化已成趨勢,應該進一步縮小國內外價差,從而促進消費迴流。

綜合中新經緯、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