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Ø  直接擴展市場中套利機構的投資邊界和投資容忍度,大大增強了對原創技術和創新型技術企業的直接融資功能,對推動原創硬科技在中國的發展有加速作用。張維認爲,國家和企業的發展都有標準答案,從國家之間的競爭來說,美國經濟如此強大,擁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與直接融資體系高度發達有關。

深圳特區報  王欣

在4月28日的基石資本年會上,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提出,中國正在推出的科創板,將是中國不對稱競爭戰略在金融市場的又一偉大實踐,這與2000-2010年中國的產業政策類似,當年在與思科等電信運營商的競爭中,中國政府選擇性支持國內電信運營商和設備商做大做強。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誕生了華爲。

張維認爲,國家和企業的發展都有標準答案,從國家之間的競爭來說,美國經濟如此強大,擁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與直接融資體系高度發達有關。舉例來說,美國的有效知識產權數量與歐盟相當,但是美國高科技產業銷售額是歐盟的四倍。背後的差異在於以資本市場爲主導的融資體系極大的促進了全社會的創新創業,而銀行主導的融資體系與此相反。其背後的納斯達克居功至偉,中國目前正在推出科創板,時機可謂恰到好處,科創板將是中國下一輪創新經濟的發動機。

黃衛偉:《不對稱競爭》

“所謂不對稱競爭,即實力相差懸殊的企業以不對等的或者不同的方式在存在不對稱限制和激勵因素的市場中的競爭。它要回答的是一個日益重要的和緊迫的問題:即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開放的背景下,以及衆多行業市場走向自然寡頭壟斷的大趨勢下,尚處於弱小的和劣勢的本土企業要不要成長起來?怎樣成長起來?”

科創板將是中國下一輪創新經濟的發動機

作爲過去18年以來一直活躍在創投第一線的投資家,張維對於中國科技企業發展的環境深有感觸。從金融市場與創新的關係來看,中國是以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資方式爲主,直接融資佔比低,中國直接融資佔比約爲20%,美國約爲70%—80%,中國的直接融資遠遠低於美國。

而創新又與直接融資高度相關,股權市場是直接融資最重要的一環。清華大學田軒教授的研究顯示,對於外部融資依賴度高的企業,股權市場的發展能夠促進創新,而信貸市場的發展則會抑制創新;對於高科技密集行業的企業,股權市場發展能夠促進企業的創新,而信貸市場則相反。結論是創新專利情況與股權市場發展成正相關關係,而與信貸市場發展成負相關關係。

中國直接融資佔比約爲20%,顯著低於美國的70%—80%,銀行貸款仍爲主要融資手段

上交所科創板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目前除了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電池等少數領域中美之間發展階段差距較小,科創板定位支持的多數科技領域都是中國與西方差距巨大的傳統科技領域,在這些中西差距巨大的傳統硬科技領域,在以往其實都過的很艱難:

Ø  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支持;

Ø  規模較小沒有形成規模性利潤無法在國內上市,導致多數投資機構不願積極投資;

Ø  一旦去境外上市,由於與成熟市場的對手相比規模差距巨大,無法獲得境外資本市場的認可,沒有估值溢價也沒有流動性,幾乎無法真正形成融資。

而科創板出來,將:

Ø  直接擴展市場中套利機構的投資邊界和投資容忍度,大大增強了對原創技術和創新型技術企業的直接融資功能,對推動原創硬科技在中國的發展有加速作用;

Ø  有效引導國內機構尤其人民幣資金更加積極投資佈局更具市場活力的中小企業;

Ø  註冊制改革有助於提高資本市場的融資規模和提高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效率;

Ø  要求企業提升自身的原創科技能力。

科創板及註冊制的推出,有助於解決國內科技企業發展早期缺乏資金的巨大壓力,延長企業生存期。

納斯達克幫助美國取得美日貿易戰的勝利

對比美國來看,納斯達克創立之初積極支持小企業,納斯達克與硅谷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互支持,大大的確立了美國在新時代科技領域的巨大領先優勢。

一方面,納斯達克引導資本進入高新技術領域:上世紀80年代開始,基因工程、醫藥產業、生物工程、計算機、信息通訊等諸多高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學技術水平處於飛速發展階段,美國風險投資靈敏的捕捉住了這一機遇,將資本投資於高科技領域。而納斯達克爲風險投資的退出提供了制度安排,同時,納斯達克也爲中小企業提供了融資支持,有力的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

另一方面,高新技術成爲經濟新的增長點,並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美國高新科技產業帶動了美國經濟進入戰後最長的一次持續增長;高新技術推動了產業升級,它不僅本身創造的產值逐年增多,而且也帶動了傳統產業的信息化與高技術化,成爲美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是美國經濟支柱。正因爲如此,美國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信息產業基礎之上的,信息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對美國經濟的繁榮與穩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是“新經濟結構”形成的根本動力。

微軟、蘋果、亞馬遜等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富可敵國,市值是以色列GDP的2倍多

其實,美國和日本的競爭又是另一個佐證。上世紀70、80年代,眼看日本經濟將超過美國,美國甩掉日本的追趕神器就是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經濟轉型,而這其中,納斯達克功又起到了關鍵作用,納斯達克引導資金投向科技產業,而日本在金融產業政策方面出現嚴重失誤,廣場協議後,房地產泡沫破滅和貿易衝突的雙重打擊,使日本經濟徹底被擊倒。

美日貿易戰:納斯達克功不可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