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些地點先後出土的六件精巧的銀盒,蓋面與盒身上下對稱,周壁皆是捶揲而成的正反相間的水滴狀花瓣,年代大致在公元前二世紀。這件銀盒從廣州西漢南越王趙眜墓出土時,裝有半盒藥丸。

銀盒 西漢

(公元前 206—公元 24 年)

1983 年廣東廣州象崗山趙眜墓出土

高 12.1 釐米,腹徑 14.8 釐米,重 572.6 克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從山東青州和淄博,經江蘇盱眙、安徽巢湖,到廣東廣州, 連成一條長長的曲線,大致與中國的海岸線吻合。這些地點先後出土的六件精巧的銀盒,蓋面與盒身上下對稱,周壁皆是捶揲而成的正反相間的水滴狀花瓣,年代大致在公元前二世紀。所謂捶揲, 即用一柄小錘,無數次敲敲打打,使銀塊延展出各種厚度均勻的造型。這幾件銀盒的形制、技術,與波斯和地中海沿岸古代國家的銀器風格極爲接近。雲南江川和晉寧還出土了五件形制與銀盒相同的青銅盒,但卻是用中國傳統的內外範澆鑄而成,其製造時間略晚。許多研究者推斷,銀盒是從海路輸入的舶來品;也有人認爲,有些是中國內地對外來器物的仿製。無論如何,誰都無法否認這種造型特別的小盒子與域外關係密切。漢代人嫌這種造型不夠完美,又在蓋頂焊接了三個青銅小紐,在底部加上青銅足。

這件銀盒從廣州西漢南越王趙眜墓出土時,裝有半盒藥丸。難道是傳說中崑崙仙山上西王母的“不死之藥”,竟需要保藏在如此奇異的容器中?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