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许多妩媚动人的姑娘,仿佛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在中学语文课本出现过的小说人物里面,这位妩媚动人的姑娘应该是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人物之一,她,就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女主玛蒂尔德。

一场舞会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折点,为了参加舞会她跟有钱的女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借了项链,可是在舞会结束后却不慎丢失,为了赔项链,欠下了一笔巨债,然后用了十年的时间去偿还债务,而她也成了一位“穷苦家庭里的粗壮耐劳的妇女”。

当读到小说结尾,莫泊桑抛出“项链是假的”的出乎意料的结局,那时候的我们为玛蒂尔德的命运唏嘘不已,很同情她,觉得她因为虚荣付出的代价也太惨重了,十年的辛酸啊!可是,《项链》里面的另一个主要人物——玛蒂尔德的丈夫罗瓦赛尔(有些版本译作“路瓦栽”)却几乎被我们忽略了,好像他也实在太不起眼了,但时隔多年如果重读《项链》,生活的阅历会让我们感叹:罗瓦赛尔原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丈夫啊!

玛蒂尔德之人生烦恼:不能遇上高富帅

“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也没有任何方法让一个有钱的体面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只好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员。”天生丽质的玛蒂尔德不甘命运的安排,但又无力改变,因为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社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套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阶层固化”,所以,玛蒂尔德无法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只能整天在家里做着“白日梦”,梦想跻身上流社会,过上奢华舒适的生活,成为受人欢迎的“名媛”。她的人生狂想曲是她对命运的不满和抗争,但这种不满和抗争无疑是消极和肤浅的,反过来又增加了她的痛苦。可是,“这种情形,要是换了另一个跟她同等的女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但是玛蒂尔德不一样,但凡有点姿色的女子,都会更受异性的欢迎,美貌本来就是女人的最大资本,更何况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天生丽质难自弃”,玛蒂尔德的不甘心或者说虚荣应该有一部分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美貌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好实现,“她最希望的是能够讨男子们的喜欢,惹女人们的艳羡,风流动人,到处受欢迎”。

偏偏玛蒂尔德还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她再也不愿意去看望她了,因为对比会增加她的痛苦。

罗瓦赛尔:因为爱你,所以竭尽所能地对你好

罗瓦赛尔也许并不能理解妻子的这种心情,对于这个老实本分勤勉的小职员来说,每天下班回到家吃到可口的饭菜就是平平淡淡的幸福:“啊,好香的肉汤!没有比这更好的东西了!……”他不可能想到,这个时候,坐在他对面的妻子内心的狂想曲,但他应该感觉得到妻子不开心,只是他以为妻子的不开心是因为“从来也不出门做客”,所以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弄到了一张舞会的请柬。他觉得这对妻子来说是一个见世面的好机会,“在那儿你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

罗瓦赛尔却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场合,服饰就是一个女人的名片,妻子的反应让他始料未及,像样的衣服?好吧,当玛蒂尔德迟疑地说出“四百法郎”这个数目时,他脸色有点发白,这也是他弄到请柬时不会想到的,这一刻他的内心肯定是有斗争的,因为他正巧攒下这样一笔款子,打算给自己买一支枪的,可以想见,攒下这笔钱对他来说并不容易。可是,一向节俭的他为了让妻子开心,还是答应了妻子,提出的要求是“你得想法子把裙子做得好看些”。

都说一个男人如果真的爱一个女人,肯定舍得为她花钱。罗瓦赛尔为了让妻子开心,几乎是尽了全力。

解决了裙子的问题后,玛蒂尔德接受丈夫的建议,跟女朋友借了一条项链,当然谁也没有想到女朋友给她埋下了文学史上如此经典的一个坑,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尽风头,她“陶醉于妇人们所认为最甜美最美满的胜利中”,部长也注意到她了。尽情欢乐的玛蒂尔德直到早晨四点钟才离开,而她的丈夫从半夜起就在一间安静的小客厅里睡着了。罗瓦赛尔真的就是为了博红颜一乐啊,而且,我们常说,爱不爱一个人,日常细节说明了一切。因为这些细节是不经意的但又是发自内心的,是自然流露的。罗瓦赛尔怕妻子出门受寒,把从家里带来预备她出门时穿的衣服,披在她肩上。

只是正沉浸在舞会的荣光中的玛蒂尔德一下子感受到了这件衣服与周围的格格不入,他们匆匆忙忙离开,难得的是罗瓦赛尔还担心着妻子会着凉。这也就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罗瓦赛尔:因为爱你,所以心甘情愿和你共患难,为你默默付出

有人说,在丢项链后玛蒂尔德表现了她性格中诚实、善良、质朴的一面,确实如此,否则她可以出卖她的尊严、美貌,舞会上不是“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吗?她信任朋友,甚至没有怀疑过项链的真假,也没有选择向女朋友说出真相,当她去还项链时,她还担心害怕如果女朋友当面打开盒子发现项链掉包,会不会把她当成“贼”。的确,丢项链前的玛蒂尔德是爱慕虚荣的,但她在丢项链后不但没有丧失做人的底线,还展现了性格中难得的另一面:“她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

从找项链、筹钱赔项链再到还债务,付出十年艰辛的不只玛蒂尔德,还有她的不离不弃、同患难而且毫无怨言的丈夫,丢项链后,罗瓦赛尔“凡是有一线希望的地方他都去了”,并且想办法腾出应付的时间。过了一个星期后,任何希望都没有了,罗瓦赛尔一下子老了五岁,他告诉妻子只好想法买一串项链赔女朋友了。最后,他们千辛万苦找到同款项链,店主给出了三万六千法郎的价格。

三万六,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罗瓦赛尔在这种考验人性、感情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是一种可贵的担当,没有指责,没有怨言,没有逃避,更没有抛弃,他拿出了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其余的他得去“借”。“他顾不了下半辈子的生活了,不管能否偿还,他就贸然签借约”。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终于凑够了钱,买下了项链。接着,十年的艰辛见证了罗瓦赛尔的真情,他无条件地担起还债的重担,这个老实勤勉的小书记员在傍晚的时候替一个商人去誊写账目,常常熬夜,而抄一页能挣到的是少得可怜的五个苏(20苏为1法郎)。

当然,他不会想到本是想让妻子开心的一件事会演变成人生的一场灾难,但是,在生活的变故面前,他依然为了家庭、为了妻子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患难见真情,生活的教训让玛蒂尔德从轻飘的云端重重地摔了一跤,但庆幸的是,她还有罗瓦赛尔和她共同面对,她何其不幸,生活跟她开了如此无情的玩笑, 她又何其幸运,生活让她拥有弥足珍贵的爱。

罗瓦赛尔:我是那个能给你平平淡淡的幸福的人

其实,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像罗瓦赛尔这种一辈子只能当个小职员的丈夫,说白了就是没有出息,难道爱真的能让人饮水饱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说说作者莫泊桑的经历,莫泊桑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参加过普法战争,复员后有很长时间在海军部和教育部担任小职员,所以罗瓦赛尔身上多多少少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莫泊桑既目睹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浮华风气,在他的小说中不遗余力地加以抨击讽刺,又深感像罗瓦赛尔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的无奈,在当时的法国社会,阶层板结已经非常明显,成功打破阶层壁垒的概率非常低,与其说罗瓦赛尔们不思进取,庸碌无为,不如说是对命运的另一种方式的和解。但是,踏实、俭朴、有担当,为人着想以及他对玛蒂尔德的爱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从这个角度看,罗瓦赛尔身上的闪光点就能被发现。

很多评论都认为《项链》的主题是对当时法国社会的不良风气的批判,对玛蒂尔德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的批评,但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能跨越时空的。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坐在自行车上笑?似乎永远是女性的两难选择,对于玛蒂尔德来说,命运对她并不友好,但有多少人在轰轰烈烈、风光过后才领悟:原来,平平淡淡才是真啊!而罗瓦赛尔,就是那个可以和你一起过平平淡淡的幸福小日子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