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生在北京地铁上的一幕:一个小男孩喝完牛奶顺手把牛奶盒往地面一扔,又一个冷不防从座位蹦起来对牛奶盒用力一踩,结果地板上、周围乘客的腿上裤子上都是牛奶点。孩子的父亲面对此景笑了,孩子不但没觉得自己的行为错了,还很得意地踢着小腿。

年初,有一天我在一家商店门前等朋友时,目睹了一幕:一对母女走在人行道上,突然小女孩把手上的杯状饮料扔在了地上,结果杯子里喝剩的奶白色饮料流了出来,路面上一下子就出现了一小摊奶白色饮料,母亲在女孩扔掉饮料后只是边走边大声地教训她: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扔在地上,要扔到垃圾箱里的,知不知道?”母亲就这样牵着孩子的手,头也不回地径直走了,留下了“躺”在人行道上的饮料杯和杯子里流出来的饮料。过了一会,还是在旁边值岗的一位保安拿了扫帚和簸箕来清扫。

高铁上,5岁的小女孩蹲在地上用纸巾小心擦拭洒在过道地板上的饮料,原来,小女孩的弟弟将饮料倒在地板,同行的爷爷想去找拖把来擦一下,但女孩说要自己擦,不然叔叔阿姨会笑话的。

何谓教养?即“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对孩子来说,他们的一言一行所表现岀的“教养”主要就是家庭、特别是父母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最直观的反馈。而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表现最能看出其教养如何,因为在公共场所的言行需要自我约束,即自觉自律,同时需要为他人着想,考虑自己行为的影响。孩子自然不懂得这么多的道理,但家长认为孩子小,放任孩子的各种不合适的行为就不应该了,孩子有没有教养,归根到底看的是家长的养成教育有没有做到位,当然,前提是家长自己的教养程度如何。

情景一中男孩的一扔一踩,家长付之一笑,孩子当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好,甚至还觉得好玩,但我们一般不会去指责孩子,因为很显然这是“父之过”,现在父亲还笑得出来,但如此放任孩子下去,恐怕会有哭笑不得的时候。

情景二中的妈妈虽然指出了孩子的错,但她只是“言传”,没有做到“身教”,没有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也许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好,但缺少约束力,就很容易再次做出同样的行为。就比如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这一点谁都知道,但如若没有严厉的处罚规定,“明知故犯”应该大有人在。所以,教育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有教养。

情景三中的小女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爸爸妈妈并没有和他们同行,当爷爷要找拖把来擦掉饮料时,因为弟弟只有二岁多,小女孩就勇敢地站出来替弟弟擦拭饮料,因为她已经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让孩子养成了有教养的自觉行为。

教养,跟阶层、经济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跟父母的教育一定有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