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青島講課,因爲天氣的原因,飛機晚點,晚了五個小時。一開始說有可能取消航班,我就特別擔心,因爲今天下午有書院到場的講座。還好這航班半夜起飛了。

這次在青島講的主題還是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一般講這個主題都是先給大家提供一個完整的PPT,然後我根據一天或半天課程的時間來選擇其中的一些講一講,並不是每一張都會講到。在課程結尾的時候,課件上面有一句老子的話,沒有展開,六個字:少則得,多則惑

其實,這六個字背後包含着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叫做減法學習。這種方式在當今時代更有特殊的意義,因爲我們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有各種各樣的信息來源,各種各樣的書籍,各種各樣的App,鋪天蓋地地對我們進行信息轟炸。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堅守減法學習的模式,才能夠獲得成長和進步。

具體來說,“少則得,多則惑”,這六個字包含三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挖井原則。讀書學習就好比挖井,你能挖200米,你挖200口井,一口井1米,這樣就一滴水都得不到。相反,你能挖200米,你只挖兩口井,一口井100米,不光自己喝,還能幫助別人,跟別人分享。

所以讀書也是這樣,在精力、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不要讀太多的書,不要分散火力,要集中在一兩本上進行突破。一般來說,我們建議大家,在進行一個領域學習的時候,就找那麼一兩本代表性讀物,把它讀精、讀透,融會貫通。以上是挖井原則。

“少則得,多則惑”,這六個字還可以解釋成另一個有趣的原則,叫走路原則。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比如說你參加研究生考試要準備一本高等數學的輔導資料,不管是清華的,北大的,復旦的,同濟的,還是北郵的,只要有這麼一本參考資料,你認真投入努力學了,基本都可以過關。這個叫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問題來了,如果你每一條路都走,你永遠到不了羅馬,可能你就是一個養路工。

比如說參加研究生考試,你把這幾個學校輔導資料都買齊了,每天看看這本、對比那本,找找差異,看看文字設計、內容題型,最後輔導資料的異同你算是掌握了,可是考試就沒有過關。這個經驗告訴我們,在準備輔導材料的時候,準備考試的教材的時候,不要準備太多本,一定要鎖定核心。

每一個領域當中都有不同的流派,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代表性的主張,代表性的著作。在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要貪大求全。比如說我們學佛,天台、淨土,華嚴、法相、禪宗、密宗、律宗,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的根本經典。在時間有限,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你每一個經典都讀,每一個流派都鑽,最後可能就是眼花繚亂,一事無成。

其實每一條船都可以渡我們到幸福的彼岸。你要是上了一條船,勇往直前,那就實現了目標。但是如果你每條船都上,折騰半天,最後可能就是一個修船的。這個是另一個層面上的,“少則得,多則惑”,我們可以把它稱爲上船原則。

通過挖井原則、走路原則和上船原則,這三個生動的比喻,大家就已經理解了。學習進步的過程要有所取捨,要鎖定目標、做減法,減下來就有效率,減下來就成績,減下來就有境界。戰略的最高原則就是首先決定不做什麼,其次再決定做什麼。

好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講到這兒,平講平說咱們明天接着說~

本微信公衆賬號發佈的內容均爲原創,如果您喜歡,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媒體及公衆號轉載,請回復“轉載”獲得“轉載需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