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化管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工具之一,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查证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电子档案等资料,可以有效复原已经发生了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党政机关,恰当使用痕迹管理方法,提前制定方案、制作卡片、表格,工作开展过程中做好记录,事后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可以有效增强工作的规划性、目的性、科学性和可溯性,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民政救助、惠民补贴、精准扶贫等相关工作中,痕迹管理客观上有利于杜绝违规操作、冒领乱领、优亲厚友、形式主义等四风违纪行为,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半月谈记者采访时,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专家指出,“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

“痕迹管理”,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管理模式,从时间和管理内容方面,不留间隙或空白、死角的缜密的工作记录,包括交接班记录和留下证据。痕迹化管理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查证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电子档案等资料,可以有效复原已经发生了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实行痕迹化管理就是让所有的生产经营管理都留下印迹,可供日后查证。近年来,“痕迹管理”慢慢地被应用到基层工作中,而且慢慢演变成为了“痕迹主义”,已经成为了形式主义的新变种。

“痕迹管理”当然需要,对于诸如安全生产工作、地质灾害防治等过程管理工作,痕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通过痕迹,才能够验证基层干部是否履职尽责,而只有通过一个个的痕迹,才能够促进基层干部注重过程,能够带来好结果。因为这些工作开展的好坏,本身就依赖一个好过程。

然而,当“痕迹管理”被滥用,让基层干部哪怕搞一次“卫生清扫”也得需要9份档案,这样的“痕迹管理”就成为了基层干部工作之痛。表面上看,“痕迹管理”是负责任的表现,但实际上,这样被滥用的“痕迹管理”却充分说明某些地方的管理和治理缺乏智慧,喜欢搞形式主义,明明只是“卫生清扫”这样简单的一项看结果的工作,却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在文字材料档案上,那这样的“痕迹管理”显然是一种滥用,一种形式主义。

莫让“痕迹管理”在基层被滥用。对于基层工作而言,人员、编制有限,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痕迹管理”在基层被滥用,则会让大部分基层干部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无效的文字、档案中,工作实效便会大打折扣,最后得不偿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