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來看小餛飩和雲吞。看了這麼多,現在你能區分餛飩、雲吞、抄手和扁食了嗎。

作爲一個用舌尖丈量過中國大江南北的喫貨來說,有一件事情挺讓我迷惑的,那就是用麪皮包着一團餡的小喫,有時候叫餛飩,有時候叫雲吞,有時候又叫扁食、抄手、扁肉……你說它們是一樣的吧,好像又有區別,說不一樣吧,大體上又是差不多,是不是很神奇?

起源

中國人喫餛飩,至少有2千多年的歷史,甚至比喫餃子還要早。古人認爲它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叫“混沌”,後來根據造字規則,改作“餛飩”。究竟是什麼人發明餛飩?這事情誰都說不準。只要產麥子的地方,貌似都有這種用麪皮包着肉、連湯帶水喫下去的食物。由於歷史悠久、地域廣泛,餛飩的暱稱多得讓人頭疼。江浙滬一帶喜歡叫它本名“餛飩”,再往南到福建叫“扁食”,在四川叫“抄手”,在廣東叫“雲吞”。

但是,你認爲它們的差別只在於名字嗎?那就太天真了。

餛飩

餛飩的歷史最爲悠久,也是是在中國最廣泛的叫法。但是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各地的餛飩們也演化出各自的特色。

北京的餛飩主要是喝湯,一般是用豬大骨熬湯,餛飩皮薄,餡不大,包餛飩的時候用筷子尖挑一點餡即可。碗裏放上醬油、蝦米皮、紫菜和冬菜,先盛入熱湯把佐料衝開,再放入餛飩,撒上香菜段和少許胡椒麪,白黃綠紫相映色味俱佳,以前北京賣餛飩的多是挑挑子擺攤當夜宵,喫餛飩就着芝麻燒餅,燒餅酥脆餛飩湯香醇,很是美味。

北京餛飩攤子

北京雞肉餛飩

天津餛飩會往湯裏甩個雞蛋,打成蛋花讓湯更豐富,叫“甩果”。但現在很多賣餛飩的店都改叫“雲吞”了,而且雲吞的個頭遠比以前的餛飩大。

加了甩果的餛飩

上海的餛飩一般分小餛飩和大餛飩,小餛飩一般使用鮮肉做餡,湯一般用濃湯,而大餛飩多是菜肉餡,餛飩個兒大,湯也更清淡。

小餛飩

大餛飩

江蘇的餛飩皮多用鹼面。淮安有一種小餛飩,也叫“淮餃”,個頭不大,餡選用精豬肉加韭黃、荸薺和冬筍,湯則用豬皮骨湯。常州地方則有名師王紹興所創的三鮮餛飩,這種餛飩的個兒較大,餡裏包括魚肉、豬腿肉和活河蝦仁,湯與其他有所區別,使用清雞湯,能夠更好的將三鮮餡的鮮味體現出來。

三鮮餛飩

杭州的五彩湯餛飩用鮮肉做餡,雞骨熬成清湯,湯底加豬油、蝦米、蝦子、蛋皮絲、紫菜和香蔥末,盛出餛飩湯中有五種顏色,故稱爲“五彩湯”。

五彩湯餛飩

雲吞

餛飩傳入兩廣後,當地稱其爲雲吞,而關於爲什麼叫雲吞有好幾個說法:有說餛飩兩字在粵語中讀出來就是雲吞的音,餛飩倆字太複雜,雲吞好寫的;還有說雲吞在粵語裏是“一口一個”的意思,餛飩因爲好喫就一口全吞。衆說紛紜,具體原因已不可考,但廣式的雲吞可以說是特點鮮明。

粵菜多海味,而云吞也多近海鮮味,雲吞選餡除了淨豬肉外,多用魚肉、蝦肉,熬湯的時候不僅用豬骨,還常加入幹大地魚提鮮,有的還加蝦籽增鮮,而云吞皮極薄,多和蛋面一起喫成爲“雲吞麪”,軟滑鮮嫩,皮薄餡大。

大地魚在煮湯前會先烤一烤。

鮮蝦雲吞麪

抄手

在川渝地區,餛飩一般稱爲“抄手”,抄手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有好多不同的解釋:有一種是說因爲其熟得快,抄手之間就可以上桌;還一種說抄手的樣子很像一個人抄着手;另一種說法是以前喫抄手多在冬季,等其煮熟的時候手很冷,就抄着手......

抄手的種類也是很多,比如成都的龍抄手是純豬肉餡的,重慶的吳抄手選用豬肉配以蝦米、溫江程抄手會佐以雪梨和醪糟汁,自貢牛肉抄手選用牛肉爲餡,還有內江雞肉抄手則用雞肉餡,湯汁也十分豐富,有原湯、紅湯、海味湯、雞湯、清湯等。除了常規操作還有蒸抄手,配以白糖碟和老蔭茶喫用。

扁食

扁食也是餛飩的別稱,但扁食在不同地區也有很大區別,比如山東濟南的扁食,更像餃子,是新月形的,蒲松齡的作品裏就有:“扁食捏似月牙彎,(滷)上涼水鍋不沸。”的句子。

在福建,扁食和餛飩更接近,也叫扁肉。有名的如福鼎扁食,多海味,常以魚蝦爲餡,而莆田、閩侯等地多是以鮮肉剁餡,閩北的水吉扁肉以餡嫰香甜,湯鮮爽而出名,建郡扁食則講究餡選用“打肉”而不用剁餡,這樣做出的餡口感更脆。

先把肉絞碎,再捶打。

扁食

福州有種小喫肉燕,也叫扁肉燕,和別的地方扁食大有不同,是典型的“肉包肉”。肉燕皮是用精瘦肉搗製成泥,再加薯粉碾壓成薄片,晾乾製成,包肉燕的時候先要將肉燕皮噴溼,餡料一般用五花肉和鮮魚肉,包好的肉燕先蒸後煮再喫,其造型獨特、香滑爽口、別具一格。

扁肉燕

有了一個大致瞭解後,我們再從包法上區分它們。

先看大餛飩的包法:

如圖所示,大餛飩通常包成元寶狀。大餛飩之大,常常被人誤以爲是餃子,一碗下肚已是半飽。

那麼,抄手呢?

顯然,抄手包出來同樣是元寶狀。抄手餡兒常是肉混雞蛋,不務勁彈,但香軟倍增。喫抄手好在流暢順滑,餡軟而鮮。

兩者的區別,就在於皮的厚薄。大餛飩皮厚且棱角分明,常被當做主食,一碗下肚 已然半飽。而抄手皮薄且滑,喫的時候,皮和餡一起滑下肚去,講究的就是一個“爽”字。所以抄手更像是小喫,又彷彿江浙的拌餛飩,紅油滑膩,呼嚕呼嚕就下去一碟。

再來看小餛飩和雲吞。

小餛飩包法:

雲吞包法:

尤其是做出來的樣子,相似度之高讓南北兩方同時懷疑人生:

小餛飩

雲吞

我們只能細看,才能分辨出小餛飩與雲吞。首先包法上小餛飩講究快速,包出的外形多爲肉團帶一個大尾巴。小餛飩講究在湯與皮,餡兒只是一抹肉而已。湯鮮,皮滑,一碗裏飄蕩,滋溜兒一口下去了。

尤其是蘇州餛飩,它的皮薄得不能再薄,入口即化。

機器制的餛飩皮只不過是半成品,買回來得用空啤酒瓶來回壓,到了薄如紙的程度纔算過得去。因此也得名爲“泡泡餛飩”。

而云吞,它的包法,則更像廣式點心中的“燒麥”。

餡料的豐滿程度,無疑也比小餛飩要大得多,正宗的廣式雲吞(細蓉)可以說是“肉感十足”。什麼是細蓉?北方面條是當飯喫的,而云吞面最初是有錢公子哥的下午茶,當點心喫着玩的。一個飯碗底四顆雲吞,一兩面,湯不沒過面,這種分量叫“細蓉”,用來解饞剛剛好。

一碗講究的細蓉,上桌時是看不到雲吞的,勺子放在碗底。

雲吞煮熟後,熱湯中的雲吞都留着“金魚尾”,無意中也爲雲吞增添幾許寫意。

總之,一句話總結便是:大餛飩≈抄手,小餛飩≈雲吞。

看了這麼多,現在你能區分餛飩、雲吞、抄手和扁食了嗎?誠然,無論是餛飩、雲吞或是抄手,它們本質上是一種東西。可無論是哪款,所到之處皆能征服當地的喫貨,也許這便是餛飩們的魅力所在。

你在的城市,又把這款美食叫做什麼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