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戰國是一個戰亂諸侯割據的時代,各國爲了交通通行及農業的發展開鑿了不少河渠,這些河渠水很深能行舟,有的就用來灌溉農田,百姓及國家獲利不小。因渠道的開鑿使得沿渠的農田一萬多頃得到灌溉,使關中農田更加肥沃,提高了糧食產量,此後漕渠漸漸多起來,渠下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渠水溉田的利益,使得農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縱觀古今中外河流一直與人類生活歷史文明息息相關,文明源於河流,河流又因文明而得以改造。河流是人類文明的發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中國作爲四大文明之一,在河流上創造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歷史文明。

河流是世界四大文明的發源地:

古巴比倫——發源地:西亞的兩河流域。

古埃及——發源地:北非尼羅河流域。

古印度——發源地:南亞的印度河流域。

中國——發源地:東亞的黃河流域,以及後來的長江流域,孕育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人類文明歷史變遷。

從世界四大文明的發源地的共性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所有的文明都是發源於江河流域,是江河流域產生了人類歷史文明。


中國文明的起源——依河而居,農業的起源

從洞穴到依河而居:

人類走出洞穴依河居住是中國文明發展的重大轉折點,預示着人類社會生產從狩獵採集到農耕的變化。因農耕的發展需要,水是最爲重要的條件因素,遠古時期河流不發達,能得到河流灌溉適合農耕的糧田有限,都在河域附近。

因水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總要條件,生命的源泉,又是農耕的必要因素,爲了生活耕作的方便。因此人類走出洞穴依河而居,從此人類社會文明伴隨着河流發展改變而發達,與河流結下不解之緣。

黃帝依河發展農業:

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到了黃帝時期,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早期農業在水的利用方面對於河流的依賴主要還是依水而作。

黃帝依水分封后代:

據《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爲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爲諸侯,降居在若水。

從黃帝分封自己兒子以江水爲封地可以看出,在當時河流水域的重要性,黃帝作爲天下首領對自己兒子的封地自然要將好的地方分封給他們。


農業的發展需要以及水患,帶動河流治理與發展

河川淤積水患成災,大禹治水:

在大禹治水之前,對河道流域的治理還很基礎,洪水、乾旱一切皆靠天意。因爲對河道流域缺乏管理,進而導致河川淤積嚴重,雨水季節水災成患。

據《史記》記載:大禹劃分了九州的邊界,依據山勢和地形,疏浚了淤積的大河川,築起了九州的澤岸。

因爲黃河氾濫成災,造成很大危害,於是集中力量治理黃河,引導河水從積石山經過龍門,南行到華陰縣,東下經砥柱山和孟津、雒汭,到達大邳山。

大禹分流治理黃河:

因爲黃河流經的地區地勢高,水流又湍急,難以經過大邳以東的平地。處理不好會造成敗堤破岸之患,引發水災,於是將黃河分流成二條河以減小水勢,並將水流引向北行,從地勢較高的冀州地區流過,經過降水到達大陸澤。在黃河以下開了九條大河, 共同迎受黃河之水,流入勃海。

瓚曰:“禹貢雲‘夾石碣石入於海’,然則河口之入海乃在碣石也。武帝元光二年,河徙東郡,更注勃海。禹之時不注勃海也。”使得華夏諸國得到治理而安定,其功績使夏、商、週三代受益不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爲發展水路及農業增強國力,爭相擴展江河流域修築渠道

開鑿水渠行船,開鑿支渠灌田,形成了溝渠灌田的雛形:

春秋戰國是一個戰亂諸侯割據的時代,各國爲了交通通行及農業的發展開鑿了不少河渠,這些河渠水很深能行舟,有的就用來灌溉農田,百姓及國家獲利不小。很多地方在渠水所經過的地區,百姓又開鑿一些支渠引渠水灌田,數目之多不下萬條。

其中從滎陽以下將河水引流向東南方,成爲鴻溝,把春秋時期的宋、鄭、陳、蔡、曹、衛各國連結起來,分別與濟、汝、淮、泗諸水系交會。楚地的西方在漢水和雲夢澤之間修渠連通,東方則在江淮之間用溝渠相連;吳地的三江、五湖間開鑿河渠;齊地的菑、濟二水間修渠;蜀地由李冰鑿開離堆,以避沫水造成的水災,又在成都一帶開鑿二條江水支流——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括地誌雲:“大江一名汶江,一名管橋水,一名清江,亦名水江,西南自溫江縣界流來。”又云:“郫江一名成都江,一名市橋江,亦名中日江,亦曰內江,西北自新繁縣界流來。二江並在益州成都縣界。任豫益州記雲‘二江者,郫江、流江也’。風俗通雲‘秦昭王使李冰爲蜀守,開成都縣兩江,溉田萬頃。神須取女二人以爲婦,冰自以女與神爲婚,徑至祠勸神酒,酒杯澹澹,因厲聲責之,因忽不見。良久,有兩蒼牛鬥於江岸,有間,輒還,流汗謂官屬曰:“吾鬥疲極,不當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綬也。”主簿刺殺北面者,江神遂死’。華陽國志雲‘蜀時濯錦流江中,則鮮明也’。”


因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事頻繁,又因古代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只有農業發達糧草充足的國家纔有打仗的資本。國力弱小缺少糧食的國家根本無力支撐一場浩大的戰役,很可能一場戰役就會消耗掉多年的GDP。

秦國因在韓國陰謀誘陷下開鑿涇鄭國渠,使農業得到發展,讓秦國逐漸富強起來:

秦國是一個愛修建創造的國家,韓國設計想要消耗秦國的國力,於是就暗中命水利工程師鄭國遊說秦國。秦國在水利工程師鄭國的遊說下鑿穿涇水,從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條水渠,出北山向東流入洛水長三百餘里,欲用來灌溉農田。

雖然後來韓國的計謀被識破,但最終秦國還是完成了此項工程,當水渠開鑿成功後,引淤積混濁的涇河水灌溉兩岸低窪的鹽鹼地四萬多頃,畝產能達到六石四鬥。從此關中沃野千里,再沒有饑荒年成,秦國因而逐漸富強起來,最後併吞了諸侯各國,因把此渠命名爲鄭國渠。


漕運的興起使水渠得到進一步發展

古代糧食是國家管控物質,被作爲國家的稅收,因此需要把全國各地的糧食分點集中存放。而這些糧食大部分都要運至都城,水路要比路路省時省力,因此漕運就逐漸興起。

漢朝漕運的興起:

漢朝當時關東的糧食需要沿渭水逆流而上漕運到長安,要運到長安大概需要用六個月左右,因水路全程大約九百多里,途中還有許多難行的地方。爲了方便漕運的運輸,減少人力兵卒的投入,朝廷動員兵卒數萬人開鑿漕渠,從長安開一條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歷時三年完工,通水後,用來漕運,直到黃河共三百多里,是一條直道,容易行船,可使漕船三個月運到長安十分便利。

因渠道的開鑿使得沿渠的農田一萬多頃得到灌溉,使關中農田更加肥沃,提高了糧食產量,此後漕渠漸漸多起來,渠下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渠水溉田的利益,使得農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砥柱限制了黃河漕運:

在黃河上,有數不盡的險灘和暗礁,其中砥柱這個行船禁限地區最爲嚴峻。從山東漕運糧米西行入關,每年一百多萬石,有許多漕船經過砥柱時船壞人亡,並且漕運費用也很大。

因此漢朝爲了不再經砥柱漕糧入關,改爲鑿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陰一帶的土地,引黃河水灌溉汾陰、蒲坂一帶的土地,從而改造遺棄荒地爲糧田五千頃。這五千頃糧田的糧食年產量在二百萬石以上,這些糧食可以沿渭水運入長安,可以不再從砥柱以東漕糧入關。

至此以後因河渠的開鑿改造,使得漕運行業越來越發達,時常有上書改造河渠漕運事宜。因河渠漕運的發展加強了全國各地的聯繫,因航運的便利,刺激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軍事的聯動性。可以說漢朝是我國航運事業的開拓者,爲航運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爲以後各朝代的漕運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及經驗總結。

結語:

人類文明因江河流域而產生,江河流域又因人類文明而改造發展壯大,人類與河流結下了不解之緣。河流的發展帶動了農業、交通航運、經濟以及軍事的發展。人類的生活與江河息息相關,人類離不開河流,無論是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因此我們更應該保護好河流環境,保護河流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