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帝王專屬)

帝王去世後,要放到宗廟(皇帝宗廟稱爲太廟)裏以供祭祀,簡單說就是要做個牌位,牌位上要寫上某祖某宗。據考證,廟號開始於商朝。(乾隆皇帝牌位,1914年太廟管事太監賣給了德國古董商戴賽爾,2005年,中國人以400萬人民幣拍賣歸國)

年號(帝王專屬)

年號是中國封建帝王用來紀年的,表示年份的。最早是由漢武帝首創年號,第一個年號是建元。此後形成制度,一個皇帝可以有多個年號,明清時期的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也有特殊情況。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號,而且只有一個,因此他們也被稱爲康熙皇帝,依此類推。

諡號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開始於西周時期。根據《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

秦始皇時期,他認爲這是兒子評價父親,大臣評價君王,這個不行,廢了。西漢時期又恢復了,並且稱爲定製。

八卦一下慈禧太后的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幾乎將所有的好詞都用上了,但是後世的評價卻很差。

清朝皇帝年號、廟號、諡號列

有幾個特殊的地方,需要解釋一下:

一、皇帝的諡號只是簡稱。例如:康熙皇帝的諡號全稱是:

合天弘運 文武睿哲 恭儉寬裕 孝敬誠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在此不一一列舉。

二、努爾哈赤的諡號改過,重新追諡的,原來是武皇帝,改成了高皇帝。

三、皇太極的年號,開始的時候是天聰,後來改成了崇德。

四、康熙帝的廟號本來應該是“宗”,但是他的兒子雍正皇帝,認爲康熙帝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爲開疆擴土,廟號改成“祖”,是謂“清聖祖”。

最爲特殊的溥儀的廟號和諡號

(東京審判時作證的溥儀)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死後沒有廟號和諡號。一般稱他爲“遜皇帝”或者“末皇帝”。

據說,2004年,清皇室家族後代已協商爲溥儀追加諡號爲愍帝,廟號爲恭宗。不過沒有公開,不知道是真是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