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数2689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2011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根据中国冠心病政策模型预测,2010-2030年中国35-84岁人群心血管疾病事件数增加将大于50%。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冠心病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不再仅仅是延长生命,显得更为重要的是关注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相关的生活质量。其中,生活质量作为评价人类健康的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疾病对此类患者的影响。

既往有研究者通过“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来评估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现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得分为处于中低等水平。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发病后的心脏康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大量冠心病患者发病后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步入反复发病、反复住院的恶性循环,身体和心理均饱受折磨,最终,医疗开支不堪重负,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有研究数据表明,30%的冠心病患者活动受限,30%的患者无法正常工作,45%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而心脏疾病作为应激性打击,引起了患者的心理改变。例如,有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做了支架、搭桥等手术后,虽然血管重建很成功,心电图检查结果也提示心脏供血良好,但患者就是觉得不舒服。患者会说,“手术之后,医生都说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症状越来越重了”。可见心理问题和心脏问题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心内科门诊中,我们经常遇到因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为主症来就诊的患者,其中大约40%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并且大多数为轻中度焦虑抑郁状态。所以,通常以“双心病”来命名。

一方面,这类双心疾病患者心脏功能降低,导致患者不能随意活动;另一方面,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够,对这些植入体内器具的远期风险心中无数而感到十分焦虑甚至抑郁,从而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然而,目前的医疗模式大多是只治不管,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缺失。通常这类患者自身也极少去精神心理科看病,如果心血管的医护人员不具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不重视精神心理的服务,这些患者会反复接受高成本的心血管生物技术检查而疾病却无法解脱。

因此,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医疗服务,“双心”康复治疗应运而生。一方面,通过科学的心脏康复措施和实时的心脏监测技术,有效的开展心脏的运动康复,让心脏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断挑战功能上限,直至康复至术前状态,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同时开展心理治疗,让患者科学理性的认识心脏疾病,去除恐惧与焦虑、正常睡眠、心情舒适、减轻负担,从而让心理与心脏相互作用进入良性循环。让患者早日摆脱心脏疾病困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曾指出,在现代医疗技术足以将人们从生死一线挽回的今天,我们呼吁“关爱生命,以人为本”,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医观念,将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人们的一生视作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医疗工作者为大众提供的是“一生所需、连续不断、全面综合的全程关爱和医疗服务”。为此,心脏康复团队将在心内科医生的领导下,以患者为中心,有众多方面参与的情况下,全面、全程管理,落实五大处方: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和戒烟处方。

以运动及心理处方为例,冠心病患者要想提高生活质量,心脏运动康复是必不可少的。运动不仅是健身手段,也是防病治病措施,已获得医学界的肯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处方应根据患者病情,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体适能评估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和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通过有效强度的运动刺激,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冠状动脉斑块,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功能,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通过运动也有助于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调动患者内在的积极性,克服害怕活动的心理,使得患者能主动掌握动静规律,有助于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一般来说,对于合并重度抑焦虑抑郁的患者,我们建议精神专科就诊;对于轻度焦虑抑郁的患者,心脏康复人员可先给予对症治疗,包括正确的疾病认知教育、运动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对症治疗等。

同时对于心血管病综合二级预防的理念还待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冠心病患者给予戒烟建议的仅有40%,心理治疗只有29%。目前,患者的心脏康复多数由心脏科医师负责,缺乏专业人员,近半医疗机构的心脏康复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培训。由此可见,我国的心脏康复工作发展仍不均衡, 公众认识水平亟待提高,如何使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走出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壁垒,迈向对患者心理-生物-社会综合服务的全新模式,解除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医生及医院的满意度,让“双心”医学模式落地,仍然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我国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不高,多数患者治疗后仍存在活动受限及心理恐慌等,无法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关注心脏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关注双心健康、坚持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等。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专业的心脏康复人员,来帮助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延长患者寿命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ferences: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学组,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75-588.

2. 李海燕,等.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67-69.

3. 胡大一.不忘初心 推动心肺预防康复事业健康发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680-682.

4. 潘峰.心脏康复拓宽心血管病干预新途径——访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孟晓萍教授.中国当代医学,2017,24:1-3.

科普撰稿专家

阳军,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委会心脏重症学组副组长;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委会心血管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湖南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同时担任《医学临床研究》、《中国合理用药》杂志编委。在科研上,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并主持省科技厅及省卫计委科技项目5项。在《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Int J Cardiology》,《cardiovascular pathology》等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