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土木堡之變,天順年間內閣首輔,華蓋殿大學士李賢有一本《天順日錄》,詳細的闡述了事發戰場的經過,言語之間無不憤慨,尤其是讀到“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爲其所獲,其偶然哉?”,痛心疾首之言,溢於言表,李賢之名。

土木堡之變造成了明中期以後的衰落,從此對蒙古採取防禦措施

土木堡之變帶來的慘劇,是標誌着明朝中期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尤其是此前仁宣之治十年時間積累下來的財富蕩然無存,自永樂年間建立起來強大的軍隊不復存在,明英宗對於大明王朝的興衰負有歷史性的責任,然而事實上,明英宗接手的並非是一個頹勢的大明王朝,相反大明王朝一度蒸蒸日上,除了皇帝本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外,土木堡之變失敗的深層緣由卻造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奠定。

洪武、永樂兩代帝王都是馬背上發家的帝王,尤其是在針對北元等蒙古諸部一直以來採取的都是強硬措施,以元朝正統自居的韃靼,在永樂末年幾乎被打到偃旗息鼓,韃靼的衰落也間接造成了蒙古諸部內部的分裂,瓦剌與韃靼之間的矛盾上升。

洪武永樂年間數次針對韃靼、瓦剌的征討,嚴重削弱他們的實力

永樂皇帝繼承明太祖的策略一方面針對塞外進行數次北伐,另一方面,也利用蒙古諸部不和的關係進行挑唆和壓制,基本上洪武、永樂兩代帝王,在針對蒙元的邊境威脅,都採取了十分恰當的策略。直至宣德年間,除了兀良哈派幾萬騎兵騷擾喜峯口以外,並未折騰出太大的波瀾。

朱元璋、朱棣時期,針對北元蒙古諸部,重點實施以軍事打擊爲主要手段的策略,使得韃靼大幅度的削弱,瓦剌雖然也於同一時期崛起,但也只有朱棣第二次親征中遇到過,馬哈木很快投降,可見當時瓦剌的軍事實力還是稍微有些薄弱。

朱棣在位期間設立的三大營成爲大明王朝最強戰鬥力

朱棣雖然病逝,但是他所設立的三大營,後來成爲明軍最強大的王牌,直至正統十四年以後,三大營的人數已經增加到了17萬人,大多都是歷經數次征伐的老兵,戰鬥力彪悍,從理論上而言,大明王朝在對手偃旗息鼓的情況下,事實上已經再無敵手,但往往看似安全的背後,其實往往隱含着惡果。

洪熙、宣德年間北方蒙古諸部的發展趨勢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親征,這次親征的目的,是因爲他接到了情報,說阿魯臺部有可能來犯,但事實上這次情報恨不準確,明軍深入漠北,卻絲毫不減阿魯臺的動向,不得已而班師,朱棣也於當年7月病逝於榆木川。

無論是瓦剌、韃靼,在洪熙乃至宣德年間一直很消停,並沒有主動進攻大明,而是將彼此視爲對手。

馬哈木與其子脫歡奠定了瓦剌的強大

馬哈木之子脫歡承襲了馬哈木順寧王的爵位,而此時的瓦剌,內部有三股勢力。

之前我們也提到過,永樂皇帝封猛可帖木兒的三個兒子,除了馬哈木被封爲順寧王以外,還有太平、把禿孛羅,他們也都有各自的爵位。

脫歡得到的支持並不少,除了他是名義上繼承馬哈木的爵位以外,阿魯臺也都支持脫歡在瓦剌掌權,他想的很簡單,希望通過扶持脫歡,來得到瓦剌的支持。

脫歡心理很清楚,大明王朝只是名義上支持他,實際上不會給他任何幫助,阿魯臺本身是爲了得到他的支持,但是脫歡和阿魯臺之間本身有世仇,雙方根本就不可能完全和睦。

爲了凝聚瓦剌的勢力,脫歡暫時忍耐,永樂末年,脫歡殺太平以及把禿孛羅。輝特部的把禿孛羅因爲失去依靠,其部衆被脫歡兼併。

脫歡通過一系列的整頓和兼併,對大明王朝採取媚好,使得瓦剌逐漸強大

宣德元年,爲了牽制實力暴漲的脫歡,宣德帝冊封太平的兒子乃剌忽爲賢義王。引起脫歡不快,於是趁機兼併了賢義王土爾扈特部。明朝對此置之不理。

然而這一時期脫歡的對手還沒有上升到大明王朝,他把矛頭對準了殺了他父親的阿魯臺。

宣德九年,脫歡襲殺阿魯臺,遣使來告,且請獻玉璽。帝賜敕曰:“王殺阿魯臺,見王克復世仇,甚善。顧王言玉璽,傳世久近,殊不在此。王得之,王用之可也。”仍賜紵絲五十表裏。——《明史·瓦剌傳》

大明王朝並不認爲這是一個威脅,相反還嘉獎了脫歡,認爲他爲父報仇,情有可原。

脫歡襲殺阿魯臺是瓦剌內部統一的標誌

其實從這時候,大家也就看出來了,雖然瓦剌、韃靼仍然以黃金家族世襲爲後裔,但實際上誰都已經不拿他當回事兒。

阿魯臺時期的韃靼,鬼力赤弒殺額勒伯克以後,扶持了坤帖木兒,隨後自己篡位稱汗,於永樂五年被阿魯臺殺,之後扶持黃金家族的本雅失裏爲汗,而馬哈木攻殺本雅失裏以後,亦被阿魯臺部擊殺,隨後阿魯臺扶持了答裏巴爲大汗,也幾乎是同年,脫歡上臺以後,扶持了鬼力赤之子額色庫。

答裏巴死後,阿魯臺很長時間沒有扶持黃金家族上位,這一時期一直是瓦剌脫歡扶持的額色庫在位,直到額色庫病逝以後,阿魯臺才重新扶持阿岱汗上位,只可惜這一時期的阿魯臺部已經被壓制住,喪失了與明朝繼續交往的能力。

阿岱汗是蒙古第25任大汗,1438年被脫歡俘殺

額色庫汗去世以後,脫歡本想自立稱汗,但由於自己並非黃金家族直系出身,因此扶持脫脫不花爲大汗,瓦剌與韃靼就此進入雙汗並立時代,1434年,脫脫不花和脫歡攻殺阿魯臺,阿岱汗逃亡,於1438年被俘殺。瓦剌徹底統一了蒙古諸部。

宣德帝對軍事制度的變革以及影響

永樂年間大明王朝的軍隊還幾乎是天下無敵的,這一點後來一直延續到了洪熙、宣德年間,至少是在正統十四年那場戰鬥之前還是無敵的,只可惜在若有若無細微差別之下,大明軍隊墮落的根由就已經埋下。

明朝初年的軍事制度,主要是衛所制度。

衛所制度是明朝初年最基礎的衛所制度,一度發揮重要作用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外統之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爲天子親軍者不與焉。征伐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所軍領之,既旋則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所。——《明史·兵制一》

明朝在北疆乃至全國範圍內設置了諸多衛所,包括永樂時期建立的諸多羈縻衛所,有效的鞏固了大明的邊防。但也不是一點問題也沒有。

朱元璋原本的設想是,借鑑唐代的屯田制度,實行兵民合一的策略,打仗的時候召集軍戶,打完仗以後,重新歸於衛所,而且軍戶採取的是世襲的方式,這樣就能夠做到自給自足。

軍戶制度出現漏洞,精銳的三大營戰鬥力大損

朱棣登基以後,延續的也是這樣一種策略,但有一個問題,軍戶實際上生活過的十分艱辛,尤其是洪武、永樂兩朝,經常是大規模的征伐,軍戶幾番征戰,下來以後幾乎十不存一,使得軍戶逃籍的現象十分嚴重。

洪熙、宣德年間,由於大規模的征伐結束,大明軍隊的士氣以及戰鬥力呈現直線下滑的趨勢,衛所官更是侵佔兩天,私役軍士進行耕種,而且明朝針對軍戶逃籍現象,一律採取補充的方式,擾亂鄉鄰。

更爲關鍵的就是,京城三大營作爲大明王朝的主力軍隊,軍紀廢弛、士氣低落,爲了重新恢復軍隊的士氣,宣德帝在位期間,對軍隊做出一系列的改制。

明宣宗朱瞻基像

洪熙元年,興州左屯衛軍範濟極言勾軍之擾。富峪衛百戶錢興奏言:“祖本涿鹿衛軍,死,父繼,以功授百戶。臣已襲父職,而本衛猶以臣祖爲逃軍,屢行勾取。帝謂尚書張本曰:“軍伍不清,弊多類此。”——《明史·兵制四》

洪熙帝在位期間,已經發現衛所制度所帶來的種種憂慮,軍戶苦不堪言,然未及改制,便以病逝,因此所有的重擔就落在了宣德帝身上。宣德帝繼任後,首先是針對軍戶逃籍的現象,一律採取赦免的態度,另外在對軍戶逃籍後,累及族黨的一類人,也都採取了十分寬容的態度。

針對軍紀廢弛的現象,宣德三年,制定了十一條軍規,並在第二年重新增加了十條,以此來限制軍隊中諸多不合理的現象,爲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以及敢打必勝的決心,宣德帝增加了巡視制度,定期檢查。

明軍戰鬥力持續下滑是土木堡之變可能發生的前因

實際上,明朝軍事制度根本的問題,宣德帝並未解決,尤其是軍戶制度,而且對待那些違背軍規的將官,宣德帝一律也採取頗爲優容的態度,致使軍隊戰鬥力下降,軍戶逃籍的現象並未得到根本遏制,直到正統年間,這種現象依然存在,不過由於宣德年間大規模的皇帝巡視,加上北方蒙古部族內部爭鬥,使得大明王朝得到了短暫休養生息的機會,然而隱患至此就已經埋下,可以說仁宣之治之下,唯一的苦果已然生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