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反叛建文帝时,已经40来岁,按说人到了这个岁数守江山、搞视察还差不多,但要攫取大明帝国的最高权力,需要经历腥风血雨,此时绝非最佳年纪。因此,为了夺取帝位,朱棣需要得力的帮手,最值得信任的当然是他的儿子们了。

  朱棣有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出。朱棣最喜欢跟自己脾气相像又谙熟武艺的朱高煦,能文不能武的长子朱高炽成了他眼中不好使的尴尬人物,因其太过肥胖,腿还有些瘸。思虑再三,朱棣最终决定留下朱高炽守护老巢,自己则带朱高煦出征。

  朱棣这番布局风险极大,他把精兵良将都带到前线了,导致北京只剩下极少数老弱病残,而当时建文朝廷发兵数十万前来围困。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朱高炽勇敢地承担起守卫北京的重任。他一方面“旦暮督治守备及御敌之具,抚绥城中兵民”,以至于在大敌当前的情势下“人人欢悦”;另一方面又不耻下问,常向有经验的文武官员学习,坦诚以待,使大家都能尽心尽力。

  此时的朱高炽做事格外谨慎,所有谋划必定先禀告母亲。他每天四更起床,二更休息,手下的人劝他注意身体、不要过于操劳,他则说:“父亲正带领将士在外拼命,我怎能在这个时候悠闲享乐?况且北京是我们的大本营,难道我们不该做好准备?”

  不出所料,建文朝廷第二次北伐的主帅李景隆听到朱棣远征辽东的消息后,决计率领50万大军乘虚进军,打算在燕军回归前拿下北京。朱高炽毫不畏惧,发动城里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抗敌,连妇女儿童都登临城头投掷瓦砾和砖块,击退了李景隆的数次进攻。与此同时,朱高炽又挑了一些勇士,趁夜出城偷袭敌人。

  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不能取胜,夜里又要受到偷袭,李景隆手下的将士疲于奔命,士气一蹶不振。这时,在辽东攻下大宁等要隘的朱棣接到消息,马上指挥燕军向北京迅猛推进,直逼李景隆的大本营。朱高炽也及时组织将士发起攻击,李景隆的军队顿时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击,大败而退。

  在这次战役中,朱高炽指挥得当,不仅成功守住了北京,还为朱棣远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可以看出,他是个相当有组织才能的领导者,绝不是朱棣眼中的无能之辈。

  一路随朱棣南下的朱高煦也十分骁勇善战,为朱棣的“靖难”事业冲锋陷阵,在四场关键的战役中横空出击,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尤其是在浦子口之战中,因长期奔走,燕军战斗力减弱,朱棣也有些灰心丧气,想接受建文帝的议和请求。关键时刻,朱高煦带着新训练的军队将朝廷的军队打退,使朱棣能够顺利渡过长江,入主南京。

  正因为有这两个儿子帮他打江山,一个能守家,一个能创业,不然朱棣的“靖难之役”很可能就胎死腹中了。

  

有趣,有料,有深度关注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作者|杜文子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