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明軍在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已傳到京師。京師聞訊,不禁譁然,一時羣龍無首,大臣聚哭於朝廷,而後商議對策。可是商議十分艱難,因爲當時京師軍隊不滿十萬。有人主張遷都南方,以避災難。這時,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大聲說道:“京都是國家的根本,遷都南逃意味着大勢已去,還記得宋朝南遷的下場嗎?說南遷者該殺頭!”后皇太后命于謙爲兵部尚書,統籌保保衛北京事宜。

土木堡之變

于謙受命,不敢殆慢,立即命將通州的數百萬石糧草調移北京,又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和山東準備抵禦倭寇的部隊前來北京守衛。至此,京師人心稍安。

皇太后下旨,朱祁玉便於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登上帝位。這一來,斷了也先挾天子以迫降明朝的念頭。

于謙爲加強邊關的防禦,在各要害處埋設地雷,安置大炮,並設下飛天網、積水櫃、懸溜柵等各種陷阱,以阻止瓦剌長驅直入北京。

十月十一日,瓦刺在攻破紫荊關後,直逼北京,派出先鋒部隊嚮明軍發起進攻。于謙令都督高禮、毛福壽率部迎敵。高禮將敵軍放近,然後令火槍、火銃一齊開火。瓦刺衝在前面的士卒中彈,紛紛滾下馬來;後面的見明軍的火器不可抵禦,紛紛後撤。明軍乘勢發起衝鋒,擊殺瓦刺兵數百名,解救被瓦刺俘獲的明軍1000多人。

第二天,也先逼英宗登上土城,企圖以英宗阻擋明

于謙

軍火力,接近明守軍。也先還派人送信給景帝,派前來迎駕,乘機將明軍主將扣留,使北京守軍羣龍無首。

景帝不願派于謙等前來議和,也先便派兵四處擄掠,並派騎兵窺察各處,想發起強攻.于謙見瓦剌在德勝門外集結,命石亨在德勝門外的空房中設下大量伏兵,石亨等瓦剌進入了明軍的伏擊圈,明軍在德勝門下大敗瓦剌。

也先見德勝門守備森嚴,便立即集中力量轉攻西直門,明軍都督孫鏜受德勝門捷報鼓舞,率部迎擊敵軍,斬其前鋒數人。還下令城上大炮向瓦刺轟擊:石亨得到急報,急忙帶領明軍前來增援,瓦剌抵敵不住,只得後撤。剛到彰義門,明副總兵武興率部攔戴,埋伏於要路的明軍前隊火銃、火槍一齊開火,後隊繼弓箭齊發,瓦剌敗退。

北京保衛戰

瓦剌幾路進攻失利,又聽說各路增援北京的部隊將至,擔心斷其退路。便在圍攻北京幾天後趁着夜幕先率一部拔營退逃。

于謙從諜報人員那裏得知也先已挾持英宗走遠,立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炮火轟擊瓦剌軍營,斃傷瓦剌軍萬餘人。瓦剌餘軍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掄掠。明軍分兵追擊,範廣、孫鏜率部追到固安(今河北固安),再敗瓦剌;楊洪率部從宣府來援北京,見瓦剌已退,便立即調轉馬頭,在霸州(今河北霸縣)攔截敵一褥俘獲瓦刺將領48人,並奪回被虜掠的1萬多人。至此,北京保衛戰宣告結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