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國大臣鬥伯比對楚武王獻計說:“我們以重兵深入隨國,可能會使隨國周邊的小國聯合起來,同仇敵愾。”鬥伯比說“季梁雖有遠見卓識,但隨國隨國佞臣當道,隨王賢士恐難久受重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羣雄紛爭、百家爭鳴的時代,衆多謀士和思想家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中大顯身手。也湧現了一批耳熟能詳的人物,但一些小國中也有遠見卓識之士,他們的思想同樣值得後人學習回顧,季梁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春秋初期隨國大夫,我國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開儒家學說先河的重要學者。李白譽其爲“神農之後,隨之大賢”。

周桓王十四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出兵隨國,在瑕地屯兵時刻準備着進攻。隨國是個小國,看着大兵壓境,趕忙派人大臣少師前去議和。楚國大臣鬥伯比對楚武王獻計說:“我們以重兵深入隨國,可能會使隨國周邊的小國聯合起來,同仇敵愾。所以我們要裝作很弱的樣子,這樣隨國必定生出輕視,也不會聯合小國。我們就可以乘小國離散之機,各個擊破。”另一位大臣熊率搖着頭說:“隨國有一位高人叫季梁,恐怕會識破這個計謀。”鬥伯比說“季梁雖有遠見卓識,但隨國隨國佞臣當道,隨王賢士恐難久受重用。”

楚武王依照鬥伯比的計謀,吩咐楚軍都衣冠不整,東倒西歪,前來講和的隨國大臣少師果然被楚軍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回國後勸隨王主動進攻楚軍。季梁聽到了這件事情,急忙面見隨王,諫阻說:“楚國正得天時,不可與之對敵;其所以示弱,定是誘敵之計。據我所知,小國若要抵抗大國,除非小國得道多助,大國失道寡助。”隨王說:“我盡心於祭祀,總會有鬼神相助了!”季梁說:“民是神的主宰。凡是聖明的君主,總是先盡心民事,以求得民和年豐。如今連年饑饉,人民離心,您即使盡力使祭典豐盛,又有何用!勸君莫如內修政教,外親鄰邦,這樣纔可免蹈覆轍!”隨王迫於形勢,聽從了季梁的話,只得極力整頓內政,楚國因此不敢貿然進攻。

時隔一年,楚武王再次興兵伐隨,列陣於漢、淮二水之間。季梁獻策說:“我先派使者謙卑的求和,楚國若不允,然後就決戰。這樣,一則可使我軍激於義憤,從而磨礪鬥志;二則可以麻痹敵人。”少師卻說:“如不速戰,則將貽誤戰機!”隨王寵信少師,立刻進兵迎敵。季梁迫不得已,又獻計說:“楚軍以左爲上,楚王必定在左軍中,而右軍肯定空虛。倘若擊其右軍,一旦敵人右軍失利,勢必牽動全軍,我師可獲全勝。”少師沒有自知之明,十分狂妄地說:“不直接進攻楚王,怎算贏得堂堂正正呢!”隨王又聽了少師的主意,與楚武王在速杞對陣。一經戰鬥,隨軍大敗,隨王棄車而逃,少師則做了楚國的俘虜。

隨國遭受重創,只得派使者乞和。楚王本不想許和,鬥伯比說:“少師被俘而死,是天爲隨國除掉奸佞,隨國現在反而不會滅國了,請大王三思!”於是楚、隨休戰。此事件中季梁所說:“民,神之主也。”,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寫下了閃光的一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