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国大臣斗伯比对楚武王献计说:“我们以重兵深入随国,可能会使随国周边的小国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斗伯比说“季梁虽有远见卓识,但随国随国佞臣当道,随王贤士恐难久受重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群雄纷争、百家争鸣的时代,众多谋士和思想家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大显身手。也涌现了一批耳熟能详的人物,但一些小国中也有远见卓识之士,他们的思想同样值得后人学习回顾,季梁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周桓王十四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出兵随国,在瑕地屯兵时刻准备着进攻。随国是个小国,看着大兵压境,赶忙派人大臣少师前去议和。楚国大臣斗伯比对楚武王献计说:“我们以重兵深入随国,可能会使随国周边的小国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所以我们要装作很弱的样子,这样随国必定生出轻视,也不会联合小国。我们就可以乘小国离散之机,各个击破。”另一位大臣熊率摇着头说:“随国有一位高人叫季梁,恐怕会识破这个计谋。”斗伯比说“季梁虽有远见卓识,但随国随国佞臣当道,随王贤士恐难久受重用。”

楚武王依照斗伯比的计谋,吩咐楚军都衣冠不整,东倒西歪,前来讲和的随国大臣少师果然被楚军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回国后劝随王主动进攻楚军。季梁听到了这件事情,急忙面见随王,谏阻说:“楚国正得天时,不可与之对敌;其所以示弱,定是诱敌之计。据我所知,小国若要抵抗大国,除非小国得道多助,大国失道寡助。”随王说:“我尽心于祭祀,总会有鬼神相助了!”季梁说:“民是神的主宰。凡是圣明的君主,总是先尽心民事,以求得民和年丰。如今连年饥馑,人民离心,您即使尽力使祭典丰盛,又有何用!劝君莫如内修政教,外亲邻邦,这样才可免蹈覆辙!”随王迫于形势,听从了季梁的话,只得极力整顿内政,楚国因此不敢贸然进攻。

时隔一年,楚武王再次兴兵伐随,列阵于汉、淮二水之间。季梁献策说:“我先派使者谦卑的求和,楚国若不允,然后就决战。这样,一则可使我军激于义愤,从而磨砺斗志;二则可以麻痹敌人。”少师却说:“如不速战,则将贻误战机!”随王宠信少师,立刻进兵迎敌。季梁迫不得已,又献计说:“楚军以左为上,楚王必定在左军中,而右军肯定空虚。倘若击其右军,一旦敌人右军失利,势必牵动全军,我师可获全胜。”少师没有自知之明,十分狂妄地说:“不直接进攻楚王,怎算赢得堂堂正正呢!”随王又听了少师的主意,与楚武王在速杞对阵。一经战斗,随军大败,随王弃车而逃,少师则做了楚国的俘虏。

随国遭受重创,只得派使者乞和。楚王本不想许和,斗伯比说:“少师被俘而死,是天为随国除掉奸佞,随国现在反而不会灭国了,请大王三思!”于是楚、随休战。此事件中季梁所说:“民,神之主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闪光的一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