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华民族,在部落氏族、民族群落、王侯郡国和阶级集团之间不断发生着形形色色的冲突和各种各样的战争,在金戈铁马、旌旗猎猎、战鼓隆隆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一步步走向辉煌。纵观历史,不可否认的是,古代中国在国家民族形成、社会形态演变、新旧王朝更迭纷争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战争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绕不过去的历史主题。

当前网络上流传有一些奇谈怪论,其中部分人谈到中国古代战争数量远多于世界同时期其他地区,这说明中国人是“好战的,不热爱和平的”。这一言论是真的吗?

纵观历史,不可否认的是,古代中国在国家民族形成、社会形态演变、新旧王朝更迭纷争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战争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绕不过去的历史主题。有学者统计,自原始社会末期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间,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爆发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战争和武力冲突达6 000余次,战争十分频繁而激烈,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的各类战争和武力冲突多达2000余次。

就古代战争的规模而言,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如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双方参战的兵员共6万多人,而战场仅涉及今天山东、河南交界的一隅。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动用的兵力达到60万,战场遍及大半个中国。楚汉之争时,双方参战兵员高达百万,战场横跨黄河流域。之后的淝水之战以及唐末、元末、明末的农民起义,参战兵员都在百万左右,战场遍及我国的广大区域。太平天国起义,双方作战兵员更多达几百万,战争地区遍及十八省,时间长达14年。而在外国战史上著名的马其顿东征,兵力才三四万人,汉尼拔攻打罗马人的坎尼战役,双方参战兵员才十几万。直到1815年著名的滑铁卢战役,法军和英普联军参战兵员总共才30多万,其规模远远不及中国历史上几次大战役。

有人据此提出,中国历史上就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战争,且战争的规模如此之大呢?

这种观点貌似有理有据,其实只是形而上的看待问题,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战争从性质上大体上可分为正义和非正义的两类。正义的战争有人民起义、统一国家、反对外来侵略等;非正义战争则有军阀混战、镇压反抗、对外扩张等。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华民族,在部落氏族、民族群落、王侯郡国和阶级集团之间不断发生着形形色色的冲突和各种各样的战争,在金戈铁马、旌旗猎猎、战鼓隆隆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一步步走向辉煌。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战争是完成统一大业、满足人民渴望和平愿望的正义之战,为统一岭南,他派出50万大军劳师远征,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疆域等。

在各朝各代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和骚扰时发生的各类战争,也体现了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性质。

很多非正义的战争,如成吉思汗、窝阔台对中亚和欧亚大陆的征服,其性质属于侵略、扩张和掠夺的非正义之战,但在历史上却极大地推动和沟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所以,中国古代战争表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令后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扑朔迷离,但绝不能仅凭数量就妄下结论。

我国历史而言,古代战争发生的地理空间辽阔,战争数量必然会较多;更值得注意的是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从未中断,战争不但未能打断发展脉络,反而促进了文明的传播;战争非但没有造成政治的分裂、地域的隔绝,反而促进了统一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孕育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