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活在歐亞大陸東部的中華民族,在部落氏族、民族羣落、王侯郡國和階級集團之間不斷髮生着形形色色的衝突和各種各樣的戰爭,在金戈鐵馬、旌旗獵獵、戰鼓隆隆中推動着中華文明一步步走向輝煌。縱觀歷史,不可否認的是,古代中國在國家民族形成、社會形態演變、新舊王朝更迭紛爭的漫長曆史發展過程中,戰爭始終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繞不過去的歷史主題。

當前網絡上流傳有一些奇談怪論,其中部分人談到中國古代戰爭數量遠多於世界同時期其他地區,這說明中國人是“好戰的,不熱愛和平的”。這一言論是真的嗎?

縱觀歷史,不可否認的是,古代中國在國家民族形成、社會形態演變、新舊王朝更迭紛爭的漫長曆史發展過程中,戰爭始終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繞不過去的歷史主題。有學者統計,自原始社會末期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間,在中國這塊古老大地上爆發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戰爭和武力衝突達6 000餘次,戰爭十分頻繁而激烈,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的各類戰爭和武力衝突多達2000餘次。

就古代戰爭的規模而言,也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如春秋時期,晉楚城濮之戰,雙方參戰的兵員共6萬多人,而戰場僅涉及今天山東、河南交界的一隅。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動用的兵力達到60萬,戰場遍及大半個中國。楚漢之爭時,雙方參戰兵員高達百萬,戰場橫跨黃河流域。之後的淝水之戰以及唐末、元末、明末的農民起義,參戰兵員都在百萬左右,戰場遍及我國的廣大區域。太平天國起義,雙方作戰兵員更多達幾百萬,戰爭地區遍及十八省,時間長達14年。而在外國戰史上著名的馬其頓東征,兵力才三四萬人,漢尼拔攻打羅馬人的坎尼戰役,雙方參戰兵員才十幾萬。直到1815年著名的滑鐵盧戰役,法軍和英普聯軍參戰兵員總共才30多萬,其規模遠遠不及中國歷史上幾次大戰役。

有人據此提出,中國歷史上就不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否則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戰爭,且戰爭的規模如此之大呢?

這種觀點貌似有理有據,其實只是形而上的看待問題,沒有做到具體分析。

戰爭從性質上大體上可分爲正義和非正義的兩類。正義的戰爭有人民起義、統一國家、反對外來侵略等;非正義戰爭則有軍閥混戰、鎮壓反抗、對外擴張等。

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活在歐亞大陸東部的中華民族,在部落氏族、民族羣落、王侯郡國和階級集團之間不斷髮生着形形色色的衝突和各種各樣的戰爭,在金戈鐵馬、旌旗獵獵、戰鼓隆隆中推動着中華文明一步步走向輝煌。

例如:秦始皇統一六國戰爭是完成統一大業、滿足人民渴望和平願望的正義之戰,爲統一嶺南,他派出50萬大軍勞師遠征,奠定了今天我國版圖的疆域等。

在各朝各代抵禦遊牧民族的進攻和騷擾時發生的各類戰爭,也體現了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性質。

很多非正義的戰爭,如成吉思汗、窩闊臺對中亞和歐亞大陸的征服,其性質屬於侵略、擴張和掠奪的非正義之戰,但在歷史上卻極大地推動和溝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所以,中國古代戰爭表現出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令後人看起來眼花繚亂、撲朔迷離,但絕不能僅憑數量就妄下結論。

我國曆史而言,古代戰爭發生的地理空間遼闊,戰爭數量必然會較多;更值得注意的是數千年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從未中斷,戰爭不但未能打斷髮展脈絡,反而促進了文明的傳播;戰爭非但沒有造成政治的分裂、地域的隔絕,反而促進了統一國家的長期存在和各民族的不斷融合,孕育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中華民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