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歷朝歷代,皇帝想盡辦法剷除開國功臣的事情屢見不爽,究其原因,不過是臣子功高震主罷了。 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通常,那些跟皇帝一路走來的開國功臣,都會自恃自己曾經與皇帝一同出生入死。因此,即使這個人後來成爲了一國之君,他們也對此人缺乏相應的敬畏,有時甚至會公然質疑皇帝的決定。長此以往,皇帝心中的自然戒備,這樣的情況更是一日高過一日。 對於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的開國皇帝都會遇到,只是他們處理的方式,各不相同罷了。他們的手段或溫和或殘暴,總之,他們總要找到一個讓自己足夠安心的方法,這樣才能夠高枕無憂。對於這種事情的處理,歷史上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了。 相對於其他打打殺殺的皇帝,他的手段已經算是非常溫和的了。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看看他是怎麼對待那些開國功臣的。 正所謂:“同甘苦易,共患難難”。皇帝當久了,他的疑心病也一天天變重了。漸漸地,他開始忌憚起了當年那些跟隨他一起征戰天下的功臣。在衆多的開國功臣中,朱元璋最爲出名的便是徐達。他不但在跟隨太祖皇帝征戰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成功的躲過了太祖皇帝對開國元勳的清洗。 那麼,他到底是怎麼在功高震主的情況下成功的躲過了朱元璋的猜忌、懷疑的呢?在我看來,這大概與他謙虛謹慎的性格有關。他最大的功績,就是親率大軍攻入元朝都城,消滅了殘元勢力,迫使元順帝逃往漠北。能夠立下如此汗馬功勞的人,一定不會是一個只知道打打殺殺的衝動莽夫。 徐達雖然行伍出身,但是,他卻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雖然,在追隨太祖皇帝征戰天下的過程中他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後他卻能夠迅速找準自己的位置:在與皇帝相處的過程中,他一直恪守自己作爲臣子的本分,從不越矩。而且,他一直軍紀嚴明,在日常生活中的爲人也十分低調。 另外,他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試想,這次聯姻之舉,可能也是一種對皇帝態度的試探。倘若,皇帝願意讓自己的女兒嫁入皇家,那麼,便證明皇帝對自己還是有幾份信任的。而事實,也正好朝着他預想的方向發展,徐家小姐順利的嫁入到了皇家。至此,二人也正式成爲了姻親。 出了一位王妃,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徐家的地位自然是更加穩固了。可是,事情卻在徐達死後,出現了變故。 徐達死後,徐家的爵位,由其長子繼承。當時,燕王已經有了不臣之心,但是,遠在北平的他卻對京城的情況並不瞭解。如此一來,他自然十分需要一個能爲自己在京中打探情況的眼線。當時,手握重權的徐輝祖便成了最合適的人選。原以爲憑着自己與徐家的親戚關係,說動徐輝祖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然而,他卻沒料到,這位新一任國公,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保皇派。他心中一直擁護的都是王室正統,並且,由於他本人能力也非常出衆,所以,一直很受新帝的寵幸。因此,他一直在試圖阻止燕王的謀逆之舉,即使後來燕帝攻入京都之後,他也拒不投降,更不願意爲新朝效力。 雖然,最終他被一直幽禁至死,但是,他卻保全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忠義之心。 但是,有一句話叫做:“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他不想做的事,自然有人搶着去做,這個人就是他的弟弟徐增壽。 當徐增壽得知燕王有異心之後,很快就倒向了他。他無數次傳出京中的情報,但是,此時的皇帝,卻對此一無所知,仍舊對他信任有加。甚至,還招他前來詢問對燕王的看法,對此,他自然是極力爲其掩飾。除此之外,他還在皇帝朱允炆面前,信誓旦旦地擔保自己絕無異心。 對於自己信任的重臣所說的話,皇帝自然是十分相信的。可此時的他,哪裏能想到,自己一直信任有加的重臣,其實,早就已經叛變了。因此,當燕王舉起“靖難之役”的大旗之後,這位成功的間諜一直潛伏在皇帝身邊,源源不斷地傳遞各種消息。 長久以來的軍機泄露,又怎會不讓人覺得可疑呢?在多番的調查之下,徐增壽的許多不合理的行徑,自然被發現了。再溫和的皇帝,也接受不了信任之人的背叛,更何況還是軍國大事。因此,徐增壽很快就被皇帝朱元璋以雷霆的手段處死了,這可能也是想要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吧。 雖然,最終燕王成功了,但是,死去的人卻再也回不來了。爲了感念徐增壽曾經對自己的幫助與付出,皇帝朱棣不但給他追封,還加封了其長子爲武陽侯。之後,又加封了世襲罔替的定國公。而徐輝祖雖然被幽禁了,但是,皇帝卻看在皇后的份上,並沒有牽連起子孫,依舊讓他們承襲國公爵位。 自此,徐家則出現了一門兩個世襲爵位的盛況。因爲,徐氏兄弟一直都各位其主,所以,他們的結局也並不太好。但是,自此以後的徐氏子孫卻一直都對朱氏王朝忠心耿耿。雖然,他們最終都爲守衛大明王朝而死,但是,其忠肝義膽之風卻值得後人學習和效仿。 參考資料:

【《明史紀事本末·卷一·太祖起兵》、《弇州續稿·卷六十九·魏國第一世嗣太子太傳》、《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