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好萊塢的電影人來說,“奧斯卡獎”這個頭銜價值不菲,獲獎的影片會贏得二次上映的機會,從而得到上億的二輪票房收入和更爲可觀的DVD銷售收入,而獲獎的演員和導演們都能憑藉“奧斯卡小金人”在好萊塢獲得穩固的地位,工作和片酬再也不會因爲一兩部影片的票房失敗就岌岌可危,可謂是在大浪淘沙的好萊塢拿到了免死金牌。大概是學院評委們擔心公衆發現奧斯卡獎不再那麼撲朔迷離後會失去興味,2014年奧斯卡突然轉變了風向,把目光集中在了政治正確的獨立影片上,這年韋恩斯坦影業令人跌破眼鏡,全軍覆沒——一部片子都未獲提名,而萊昂納多帶着抨擊華爾街拜金的《華爾街之狼》與馬修·麥康納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狹路相逢。

2016年美國當地時間2月28日晚,第88屆奧斯卡獎落下了帷幕,各個獎項終於塵埃落定。在這個資訊以光速傳播的時代,還沒等好萊塢那邊各式各樣的慶功party散場,在大洋另一邊的我們就被祝賀“小李終成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消息刷屏了。 被網友們戲稱爲小李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曾4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但也4次和最佳男主角桂冠擦肩而過,大衆爲之扼腕,媒體則爲他冠上了“奧斯卡陪跑專業戶”的名頭。可實際上,在好萊塢“陪跑”奧斯卡的明星多了去了,比如說《教父》的主演阿爾·帕西諾5次提名才最終獲獎,《阿拉伯的勞倫斯》的主演彼得·奧圖8次提名均空手而歸,最後只拿到了奧斯卡終生成就獎;《美國騙局》的女主角艾米·亞當斯5次提名,至今無一斬獲,《飛越瘋人院》的男主角傑克·尼科爾森雖是歷史上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次數最多的人,但在獲獎之外也“陪跑”了8次之多;最受中國影迷喜愛的梅姨——梅里爾·斯特里普更是有15次“陪跑”的記錄。如果再算上攝影師、導演和編劇等幕後人員,那麼奧斯卡陪跑專業戶更是大有人在,萊昂納多在衆多所謂的“陪跑團”裏顯然並不是最委屈的。 爲什麼公衆偏偏最關注的是他 爲什麼公衆偏偏最關注萊昂納多,究其原因可歸結於兩點,一是因爲萊昂納多是陪着整整一代人成長起來的好萊塢著名演員。《泰坦尼克號》當年席捲全球勢不可擋,給觀衆們帶去的衝擊和感動是獨一無二、不可磨滅的,萊昂納多也因爲片中傑克的角色紅遍全球,一夜之間就成了整整一代人的“夢中情人”。之後,大衆看着堪稱才貌雙全、天之驕子一般的萊昂納多,爲了證明自己不是“花瓶”而是演技派,爲奧斯卡獎拼搏了二十年,才最終得到這份電影界對一個演員“最權威”的認可,實在是叫人心生感慨。比如微博上就有人藉此事寫道:看小李比你有錢、比你有貌、比你有才,但還比你努力、比你堅強、比你能拼,你還有什麼資格自怨自艾呢?更何況萊昂納多獲獎後,也沒有失態。他態度平靜謙和地感謝了劇組人員,並藉着奧斯卡頒獎典禮號召大家加入環保事業。至此,萊昂納多的人生,對所有看客來說都充滿了“正能量”——前半生是年少成名萬千寵愛於一身,之後則演繹了什麼是“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第二點則有點兒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了,公衆媒體分析萊昂納多和奧斯卡獎的數次糾纏,就不難發現,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演技”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道嚴謹的數學題,反而更像是一場博弈,萊昂納多獲獎或不獲獎,背後都折射出了一套屬於奧斯卡獎自身的遊戲規則,或明或暗,值得玩味。 奧斯卡獎到底是什麼 衆所周知,奧斯卡獎的全稱是學院功績獎,又叫學院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組織與頒發,自1929年設立以來,每年都在加州洛杉磯好萊塢舉行頒獎典禮,旨在表彰和鼓勵過去一年間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至今已經舉行了88屆。 鑑於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奧斯卡頒獎活動不僅僅是美國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一直以來也是最受世界矚目的電影獎。對好萊塢的電影人來說,“奧斯卡獎”這個頭銜價值不菲,獲獎的影片會贏得二次上映的機會,從而得到上億的二輪票房收入和更爲可觀的DVD銷售收入,而獲獎的演員和導演們都能憑藉“奧斯卡小金人”在好萊塢獲得穩固的地位,工作和片酬再也不會因爲一兩部影片的票房失敗就岌岌可危,可謂是在大浪淘沙的好萊塢拿到了免死金牌。而對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而言,奧斯卡獲獎影片對他們的電影藝術有着極大的影響,在一些電影業還在發展階段的地區甚至如同行業標杆,具有不可比擬的指導意義。 奧斯卡獎是如何評選 奧斯卡獎的評選方式是兩輪投票選拔: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6000名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是否獲獎。 投票評選看似很公平,但年復一年都是一樣的流程,都是這不變的6000名評委,漸漸地,電影類型中突然出現了一種所謂的“衝奧”電影。奧斯卡獎在評選這個層面上就是一場多年不變的考試,雖然最終的成敗還有賴於諸多其他的因素,但照着往年的舊試題來做模擬答卷,總是八九不離十。奧斯卡獎光環在上,如應試考試的評審機制在前,傻子纔會不去摸索套路。觀衆都知道電影有賀歲檔和暑期檔,但對電影人而言就多了一種頒獎季電影,就是專門爲奧斯卡獎這一類電影獎量身定製的影片,不在乎院線排片,不追求票房,只求能入評委們的“法眼”。《洛杉磯時報》曾公佈一份調查表明,評委中“有94%的是白人,77%的是男性,平均年齡爲62歲”後,因而,大家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大部分“衝奧”影片裏,都有着一個經歷磨難的中老年男主角,一段充滿苦難和人性掙扎的故事情節了。大家也就更不難理解爲什麼在長達88年的奧斯卡獎的歷史上,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大多是中老年人(平均年齡44歲零168天),獲獎的白人演員遠遠多於黑人演員(近兩年來在最佳男女主角獎和最佳男女配角獎四類大獎上,更是清一色的白人演員,這也導致了好萊塢黑人導演和演員抵制這一屆的奧斯卡獎)。 無論這6000名評委的電影藝術鑑賞水平有多高,在具體到每一部電影時,他們都更容易被他們自己和電影之間的共鳴打動。從一般常理來講,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在電影中尋找那些能折射我們本性和本心的演員和故事,電影最吸引我們的地方,往往就是那些和我們的特質相呼應的地方,奧斯卡獎評委們也是人,並不能擺脫這種心理機制。而這6000名評委的羣像有着鮮明的特點——年老的白種男性——這就決定奧斯卡獎必然有着某些主觀的、鮮明的偏好。從這個層面來看,萊昂納多被影評界詬病最多的“ 用力過猛”的演技和4次提名未能登堂入室,其實都和奧斯卡獎評委們鮮明的“口味”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萊昂納多“不瘋魔不成活”的“衝奧”歷程
萊昂納多雖然很少在公開場合談及自己對奧斯卡獎的渴望,甚至有時候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公衆和媒體都認爲萊昂納多對奧斯卡獎“朝思暮想”,甚至到了有些“魔怔”的程度。從2003年算起,萊昂納多的商業片就成了鳳毛麟角,剩下的全都是帶着濃濃的奧斯卡獎味道的“衝奧”電影。首先,萊昂納多選了奧斯卡獎最青睞的歷史人物傳記題材,先後演出了《飛行家》(2004)、《血鑽》(2006)、《胡佛》(2011)、《華爾街之狼》(2013)等,一度成爲傳記電影專業戶;其次,萊昂納多選的劇本都具有奧斯卡獎偏愛的那些特質:邊緣又深刻、文藝又小衆,比如《謊言之軀》(2008)、《革命之路》(2008)、《禁閉島》(2010)、《被解放的迪亞戈》(2012)、《荒野獵人》(2015)。接下來,也是最重要的,影片中總是要有一部分劇情是專門爲演員演技服務的,情節設置一定要便於演員發揮演技,最好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人性的複雜多變,以及生活的磨難和曲折。我們因而看到萊昂納多貢獻了《華爾街之狼》裏的一段銀行家嗑藥過多導致抽風,口吐白沫帶着偏癱的身體滾下樓梯求救的表演,更看到了他在《荒野獵人》裏生喫野牛內臟,掏空死馬肚子,然後整個人脫光躲進去的情節。很多人看到這些片段都被震驚了,因爲……這哪裏還叫演戲?!這分明是演員爲了成全角色而變着法子自虐啊!所以,有一些影評家批評萊昂納多的表演太用力、太浮誇,甚至有些不要命的神經質。可回顧一下奧斯卡獲獎影片,從《女魔頭》到《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奧斯卡獎就是青睞這種因爲演員的敬業精神和精湛演技扭合在一起,給人帶來極具衝擊力的表演。往俗裏說,誰也攔不住奧斯卡的評委愛看帥氣美貌的演員不顧形象地折騰自己。所以,看似一心撲在奧斯卡獎上的萊昂納多完全無視外界評論,繼續在“用力過猛”這條道上走到了極致。就算被媒體傳出在《荒野獵人》中他被熊強暴(電影裏有主人公和一頭母熊近身搏鬥的情節)這樣尷尬的新聞又如何?萊昂納多就是直白地用行動表示,爲了奧斯卡獎,哪怕需要用一種慘烈的表演方式去贏也無所謂。最終他用這樣一部題材極其小衆(冰雪荒原和美國原住民)、主角無比悽慘、通篇只有15句臺詞的《荒野獵人》斬獲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桂冠,至此,萊昂納多也算是求仁得仁,曾經爲奧斯卡男主角獎所付出的一切艱辛,也終於有了回報。 萊昂納多的4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陪跑” 在衆多萊昂納多的影迷心中,這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是奧斯卡欠小李的。早在1994年,19歲的萊昂納多因爲《不一樣的天空》第一次被奧斯卡提名最佳男配角獎的時候,小金人就應該是他的了。當年的萊昂納多意氣風發,俊美無匹卻又將一個智障少年演得惟妙惟肖,純真如璞玉。可惜那一年奧斯卡認爲萊昂納多太過年輕,能給他提名已經是極大的鼓勵了。那一年,萊昂納多敗給了老戲骨湯米·李·瓊斯。這次,19歲的小李自己都不是很在意,他連獲獎感言都沒準備,帶着他的年少輕狂,漫不經心地“參與”了一次奧斯卡。他恐怕自己都沒有想到,再次等到被奧斯卡提名竟是11年後。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雖創下18億的票房神話,狂攬11項奧斯卡獎,讓萊昂納多成爲全球最紅的好萊塢演員,但卻沒有給他帶去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殊榮。更有猜測,因爲 《泰坦尼克號》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讓萊昂納多被套上了偶像派商業演員的刻板印象,讓以“文藝、深刻、高冷”自居的奧斯卡對他的演技評價從此變得異常苛刻。
《飛行家》電影海報
2005年的《飛行家》完全是爲奧斯卡獎打造的人物傳記,它講述美國著名航空家、工程師、商業巨頭、好萊塢大亨霍華德·休斯的傳奇一生,故事裏的主人公有着追逐夢想和愛的激情,卻又有着一個孤獨不羈的靈魂;有着聰慧敏捷的頭腦,卻又飽受憂鬱症和強迫症的折磨,在“ 二戰”前後時代鉅變的背景下,譜寫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人生篇章。萊昂納多的演技在筆者眼中是無可挑剔的,他張弛有度、令人信服地飾演了那個傳奇人物,但他最後敗給了《靈魂歌王》的傑米·福克斯。這次他失敗的原因有二:一是,這一年奧斯卡剛好在鼓勵小成本電影,《靈魂歌王》屬於小成本電影,而《飛行家》卻是重金砸出來的,所以《靈魂歌王》自然更受評委推崇;第二,這一年傑米·福克斯貢獻了他這一生最好的演技,他不是在演搖滾歌星雷·查爾斯,他就是雷·查爾斯——這是人物傳記演技的巔峯,這成功勾起了評委們的“追星記憶”,據說有評委看得熱淚盈眶。如此,萊昂納多演得再“像”也只能敗得心服口服。這次,公衆感到萊昂納多開始在乎奧斯卡獎了,在頒獎典禮後的採訪中,他表達了自己的遺憾,並立即以行動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對奧斯卡獎的渴望。2007年,他一口氣拿出了兩部作品來“衝奧”,一部是講述臥底警察的《無間道風雲》,另一部是講述非洲非法鑽石貿易血淚史的《血鑽》。萊昂納多此時顯然還不太熟悉奧斯卡獎的玩法: 同一個演員以兩部電影角逐同一個表演獎項時,奧斯卡只會選擇其中一部。那一年《無間道風雲》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而在《血鑽》中飾演鑽石走私犯的萊昂納多敗給了在《末代獨裁》中飾演烏干達獨裁者的弗瑞斯特·惠特克。這次他失敗的原因也是兩個,第一,萊昂納多錯誤地讓自己的兩部影片互相競爭,導致分票;第二,他運氣實在不好,又遇上了一個演員畢生最巔峯的一次演出,與2005年的傑米·福克斯一樣,弗瑞斯特·惠特克也是頭一次被奧斯卡提名,首提即中。值得一提的是,奧斯卡迄今爲止總共產生了88位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其中只有四位是黑人,正如先前所說,奧斯卡的評委的特點決定了奧斯卡有自己的“主觀偏好”, “最佳男主角”這個獎項幾乎被白種人壟斷了,88年來也就出現過7位非裔和拉丁裔等少數羣體的獲獎者,而萊昂納多就接連碰上了兩位黑人著名演員,也算是非常神奇的小概率事件了。 在3次提名不中後,媒體就開始以奧斯卡獎來調侃萊昂納多,甚至有媒體隔空呼喚“奧斯卡金牌推手”哈維·韋恩斯坦來給萊昂納多助陣了。這個素有 “奧斯卡背後的男人”之稱的金牌製片人、韋恩斯坦影業的掌舵人也是好萊塢最有名的公關專家,他從劇本挑選,到送片評審攻略,再到頒獎季公關都獨有一套,曾帶領旗下的電影拿下了幾百項奧斯卡提名獎和幾十座小金人,被好萊塢稱爲奧斯卡獎的頂級獵手,比如《國王的演講》《烏雲背後的幸福線》《鐵娘子》和《模仿遊戲》等奧斯卡獎影片背後都有哈維·韋恩斯坦的身影。他最經典的公關案例,莫過於1998年時通過抹黑對手,買斷多個娛樂媒體專欄爲《莎翁情史》鋪天蓋地地造勢,利用媒體影響評委的觀感,並想盡辦法邀請評委們參加各色酒會,進一步“旁敲側擊”,甚至打電話和評委閒聊影片,最終讓《莎翁情史》成功踩着11項奧斯卡提名的《拯救大兵瑞恩》登上了最佳影片獎的寶座,後來被媒體戲稱爲奧斯卡史上“最大的冤案”。而韋恩斯坦影業的經典公關套路也基本上就是這樣,抹黑對手,拔高自己,利用媒體造勢影響評委,再加上一些較爲私密的委婉的電話和郵件的遊說,基本上能玩轉奧斯卡獎。畢竟6000個有名有姓的評委就在那裏,捨得砸錢做公關,總是能影響一部分人心。 萊昂納多也許是因年少成名而自負,從來也沒見到他在頒獎季爲自己的影片的公關下足功夫,否則就像有些影評人調侃的那樣,如果得到哈維的幫忙,或者向哈維學習,或許萊昂納多早就結束陪跑生涯了。大概是學院評委們擔心公衆發現奧斯卡獎不再那麼撲朔迷離後會失去興味,2014年奧斯卡突然轉變了風向,把目光集中在了政治正確的獨立影片上,這年韋恩斯坦影業令人跌破眼鏡,全軍覆沒——一部片子都未獲提名,而萊昂納多帶着抨擊華爾街拜金的《華爾街之狼》與馬修·麥康納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狹路相逢。萊昂納多和馬修幾乎同時出道,而那部讓萊昂納多奠定著名演員地位的《泰坦尼克號》傑克一角,有“江湖傳聞”說,製片方一開始是想讓馬修來演的,但導演卡梅隆堅持用了萊昂納多。天知道如果當時是馬修去演了這個角色,兩個人的人生會不會有什麼不同。撇開這則花邊消息,馬修和萊昂納多的角逐也就這麼一次,而馬修贏得實至名歸。馬修爲了飾演影片中那個走到生命盡頭的癮君子、恐同者和艾滋病人,短期內把自己瘦成了一個“紙片人”,在具體的表演上更是出神入化。這一次也是馬修的首次奧斯卡提名,首提即中,也從側面反映了他的演技有多麼強的感染力。2014年萊昂納多輸得一點兒都不冤,雖然他爲《華爾街之狼》貢獻了“不瘋魔不成活”級別的表演,但這一年強者如雲,即使不是馬修,和他競爭的還有《爲奴十二年》的切瓦特·埃加福特,《美國騙局》的克里斯蒂安·貝爾以及《內布拉斯加》的布魯斯·鄧恩。更不用說《華爾街之狼》有着劇本情節一般,角色本質和《飛行家》有所重複,立意太淺等天生缺陷。
《華爾街之狼》電影劇照
之後,終於到了今年,第88屆奧斯卡。在2月28日前,萊昂納多已經拿下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男主角獎項,這些電影獎在奧斯卡獎頒佈之前揭曉,和奧斯卡獎的重合率高達70%到80%,被稱爲奧斯卡獎的風向標,再加上今年他的對手都有明顯的劣勢:馬特·達蒙的表演有些輕喜劇的風格,奧斯卡的評委們向來不喜歡;邁克爾·法斯賓德飾演的喬布斯被影片的三段式結構切斷了表演的連貫性;埃迪·雷德梅恩雖然大膽出演變性人,但奧斯卡絕不會兩年都把最佳男主角獎給同一個人。所以還沒有開獎前,各大媒體都紛紛 “預言”,小李今年必將結束陪跑生涯! 他做到了 拿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萊昂納多讓公衆媒體大感意外,他並沒有在領獎時激動得熱淚盈眶,而是非常平靜地感謝了劇組和學院評委,然後把寶貴的獲獎感言時間貢獻給了環保公益宣傳,讓媒體不知該作何評價。他的主頁這麼多年以來,沒有電影宣傳,沒有生活八卦,每一條消息都和環保有關,誰都看得見他這些年爲瀕危動物捐款,爲保護海洋環境四處奔走,爲環保事業做着實實在在的貢獻,媒體這次連說他在作秀都不可能,所以,只能齊聲祝賀了。 至此,萊昂納多和奧斯卡的一場愛恨糾葛變成了陳年舊梗,估計再也不會被公衆提起,而筆者回味一下全過程,不由地琢磨着,這怎麼看都更像是一場盛大的真人秀呀。 在好萊塢,萊昂納多對奧斯卡獎的執着勁兒其實讓挺大一羣人非常不理解。因爲他並不需要奧斯卡獎帶來更高的片酬,他的片酬已經是好萊塢數一數二的了;他也不需要奧斯卡獎給他帶來高票房,只要他去演商業大片,他自己就是票房神話;他更不需要奧斯卡獎幫他在好萊塢穩住地位,他是萊奧納多·迪卡普里奧,16歲出道,19歲就獲得奧斯卡提名,22歲和《泰坦尼克號》一起載入電影史史冊,他早就已經是好萊塢的傳奇。奧斯卡獎對他來說,就是錦上添花,拿不到也頂多是一個缺憾,算不上必要。但在好萊塢,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作爲一個合格的公衆人物,似乎總得讓公衆盡興纔是。而奧斯卡獎,正是一出好萊塢的年度大戲。 自1976年開始,美國ABC廣播公司就買斷了奧斯卡的獨家轉播權,這個費用逐年上漲,到2012年的時候這筆花費竟高達7500多萬美元,與此同時奧斯卡的30秒廣告位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2015年時平均價格是180萬美元,整場廣告收入是1.1億美元。而在美國,有超過2000萬人收看奧斯卡頒獎禮,平均每14個美國人裏就有一人收看,全球奧斯卡的觀衆也有近3000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收視羣體和一擲千金的廣告贊助商,奧斯卡每年頒獎晚會的成本也動輒兩三千萬,最高的時候達到5000萬。更別提以奧斯卡爲中心的漣漪效應了,比如,今年2月份洛杉磯僅僅靠着奧斯卡的光環就能收入1.3億美元,而出版商靠着出版根據奧斯卡影片改編的同名小說、電影周邊產品就能有數千萬的收入。因此,這樣一個經濟體量達到億萬美元級別的活動還可能是一個單純的電影獎嗎?奧斯卡無疑是一場非常奢侈又金貴的真人秀,在好萊塢這個最大的戲臺上,評委、明星、公關公司、製片公司和媒體都必須粉墨登場,爲了收視率,盡心盡力地演出一場場真實可信,但又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戲碼。萊昂納多和奧斯卡的糾葛也就成了這出戏裏的一個被大家喜聞樂見的“包袱”,這麼多年無論有沒有他入圍奧斯卡,大家都要拿出來“抖一抖”,增加娛樂性,翻來覆去被炒成段子。既然公衆都起鬨說 “奧斯卡欠小李一個最佳男主角獎”,那麼萊昂納多也就順應民意努力地投入這場大戲,把獲得奧斯卡獎當做一個目標,像他每次用力地去演一個角色那樣,用力地通過“拼命展現演技”去追逐這個獎項。可在頒獎典禮以外,萊昂納多不僅絕口不提奧斯卡,更是對頒獎季的各種公關活動都漫不經心,遠比不上他對環保事業的熱忱。最終我們這些看客也鬧不清楚他是真的從心底對奧斯卡獎執着,還是在這場大戲裏入戲太深人戲不分了。 但不管怎樣,筆者期待萊昂納多在拿下奧斯卡獎以後,能順從本心,去嘗試更多有趣的角色,比如,十年以前就瘋傳萊昂納多有興趣飾演罪案小說《24個比利》裏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的主人公,原作小說迷們已經期待得太久了,終於在這次奧斯卡獎落幕後等來了確定的消息。希望在擺脫“衝奧”類型片的束縛後,萊昂納多能真的去挑戰一下那些有趣但不被學院派待見的影片和角色,奧斯卡之外的天空還很廣袤,祝福並期待他在跨過奧斯卡後再次騰飛。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