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先森讀新書   讓你的

知識和見解時刻領先


9分鐘搞懂科學決策的步驟




這次,炫先森爲你解讀的是一本經典暢銷書《決斷力》。這本書指導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好的決策。這本書強調的是,有多個選項的情況下,做出科學的決策。我們讀書羣第2期共讀的《對賭》強調的是,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做出科學的決策。

《決斷力》這本書的作者,是世界一流組織行爲學家希思兄弟。哥哥奇普·希思是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組織行爲學教授,弟弟丹·希思是哈佛商學院研究員。兄弟兩人還寫有另外兩本暢銷書,《讓創意更有粘性》和《瞬變》。炫先森已經爲你解讀了《瞬變》這本書。

希思兄弟的書有個非常大的特點,那就是,向讀者展示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真實案例。這次,爲你解讀的這本《決斷力》同樣也是如此。在這本書裏,希思兄弟綜合了衆多研究成果,總結出了實用的科學決策步驟。炫先森特別爲你介紹3個步驟。這3個步驟分別是,增加選項、驗證選項和踩剎車。




1

增加選項

爲什麼我們總是感覺決策很難呢?希思兄弟說,這是因爲選項不夠多,要想做出科學決策,就得要有多個選項。你可能會很驚訝,選項多難道不會導致猶豫不決嗎?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很可能是你並沒有理解選項的含義。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曾對105名青少年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這羣青少年所做的決定是沒有選項的。這羣青少年所做的決定,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決定去做某件事,比如,我以後不再責怪別人了;另一類是,只做是或者否的選擇,比如,我要不要跟男朋友分手。

第一類,決定去做某件事,這裏面沒有選擇的過程,自然也就稱不上做選擇了,只能說是表明決心;第二類,只做是或否的選擇,這顯然也不是在做選擇題,而是在做判斷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還發現,只有是或者否的選擇題,決策失誤的概率是52%。

你看,無論是決定去做某件事,還是隻做是或否的選擇,它們的本質都是在孤立地思考一個問題,而沒有增加選擇的空間。這是思維狹隘的表現。思維狹隘阻礙着我們做出科學的決策。

突破思維狹隘的方法就是增加選項。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者發現,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的決策時,決策的失誤率就可以從52%降到32%。

怎樣增加選項呢?炫先森給你介紹3個方法,分別是,比較機會成本、強行刪掉現有選項和尋找亮點。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方法,比較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的意思是說,我們在做出某一個選擇的時候,所放棄的東西。比如,我們花60塊錢去看了一場電影,那我們的機會成本就是在家看電視。

那,什麼是比較機會成本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多問問自己,我們選擇了這個,是否意味着放棄了其他的什麼?在同樣的時間和金錢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或選擇嗎?

我們來看一項實驗,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比較機會成本了。

話說有一盒錄像帶,裏面有你喜歡的演員。售價是15塊錢。那你是買還是不買呢?調查顯示,75%的人選擇了購買。

實驗者修改了選項,你是購買這盒錄像帶呢,還是不購買把這15塊錢存下來另做購買計劃呢?結果顯示,增加提醒有另外的選項時,購買的比例就從75%直線下降到了55%。

你看,這就是比較機會成本,在影響着我們的決策。

這是第一個方法,比較機會成本。我們接着來看第二個方法,強行刪掉現有選項。

強行刪掉現有選項的意思是說,不能選擇當前任何一個你正在考慮的選項。你想啊,如果要求你不能選擇當前所想到的方案,那不就意味着你得另找出路嗎?是的。這個方法,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它在倒逼我們轉移注意力。

炫先森來舉個例子,你來感受一下。

小娜是公司前臺,但能力欠佳。小娜的上司有個選項,那就是開除小娜。現在,我們要求小娜的上司,強行刪除現有選項。小娜的上司就得另外尋找辦法。

隨後,小娜的上司意識到,小娜不適合幹前臺的工作,但可以幹行政的工作。可如果小娜不幹前臺,那誰來幹前臺呢,重新再僱用一個前臺,這又涉及到人力成本了。

小娜的上司再次強行刪除現有選項,想到了聘用大學實習生來做前臺的工作。

就這樣,小娜的上司既沒有解僱小娜,又合理安排了小娜的工作,還爲公司找到了節省成本且合適的前臺。

很多時候,我們在做決策時,憑藉的是以往的經驗和當下的直覺。但是,以往的經驗和當下的直覺,往往會導致決策失誤。而強行刪掉現有的選項,是爲了讓我們摒棄經驗和直覺,另闢蹊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就是第二個方法,強行刪掉現有選項。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個方法,尋找亮點。尋找亮點的意思是,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做的。我們遇到的難題,很可能別人已經成功解決了它,那我們不妨找到那個已經解決了問題的人。

當年的沃爾瑪就是這麼幹的,它們尋找亮點,從而找到了經營之道。

1954年的時候,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經營着一家雜貨商店。沃爾頓就經常從別的商店裏尋找亮點,來改進自己的經營方式。他聽說 明尼蘇達州的一家商店,採用了一種新的結賬付錢方式。於是,他就坐了12個多小時的車,趕到了明尼蘇達州的這家商店。在這家商店裏,顧客們要到店門口的統一付款區付款結賬。而在其他商店,包括沃爾頓自己的商店裏,顧客在哪兒購買了物品,就在那兒結賬。比如,顧客購買了廚房用品,那就在廚房用品區域結賬。

沃爾頓認識到,這種在店門口統一付款結賬的模式,有許多好處。比如,它需要很少的收銀員,這就減少了工資支出;它還減少了現金的處理頻率,這就使出錯和偷竊的概率降低了;它還能減少顧客結賬的次數,大大地提升了顧客的購物體驗。

隨後,沃爾頓把這種結賬方式,運用到了自家商店。後來,沃爾頓創辦沃爾瑪的時候,沿用了這種結賬方式。

希思兄弟在書中說,當你需要更多選擇,卻感覺陷入僵局時,那就去尋找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的人。具體的方法是,先看內部,再看同行,然後再去尋找不同領域可以參考的地方。

比如,你是一箇中學的校長。中午喫飯的時候,學生們總是排起了長龍隊。那,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先看內部,看看有沒有哪個打飯的隊伍速度快。這支隊伍爲什麼會快呢?這裏面很可能蘊藏着亮點,把它找出來,在食堂裏推廣這個方法。

再看同行,其他同類型的學校,怎樣解決長時間排隊的問題呢?有沒有亮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呢?

然後,我們去尋找不同領域可以參考的地方。比如,銀行、商店等地方,是怎樣解決長時間排隊的問題呢?

這就是拓寬選項的第三個方法,尋找亮點。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增加選項的三個方法。

我們來小結一下。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好決策,是因爲可供選擇的方案太少了,也就是選項太少。有三個方法,可以增加選項,突破思維狹隘。

第一個方法是,比較機會成本,也就是,假設我們將時間或金錢投入到另外的事情上,是否會讓我們的收益最大化?

第二個方法是,強行刪掉現有選項。這要求我們摒棄既有的經驗和直覺,倒逼我們轉移注意力,另闢蹊徑尋找出路。

第三個方法是,尋找亮點,看看其他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通常來講,我們可以分層尋找亮點,先看內部,再看同行,然後再去尋找不同領域可以參考的地方。





2

驗證選項

增加選項之後,我們要驗證選項,從而分辨出選項的優劣。下面,我們就進入到第二部分,驗證選項。炫先森給你介紹兩個驗證選項的方法,分別是,設立反對派和驗證基礎比率。

我們先來看,設立反對派。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證實偏見”,也就是“先入爲主”。具體來說就是,當我們認爲一件事是正確的,大腦就會自動地去搜集支持這個判斷的信息,自動過濾掉與判斷相沖突的信息,聽不進去反對意見。怎樣避免“證實偏見”呢?方法就是設立反對派

希思兄弟發現,大多數公司在做戰略決策時,是沒有反對意見的,都是CEO的一意孤行。一項調查顯示,在主流報刊上,每發表一篇肯定CEO的文章,那麼這個CEO在收購一家公司時,就會將溢價提高4.8%。比如,如果一個公司原本的價格是1億元,那麼這個CEO就會在1億元的基礎上,多支付4800萬元。

怎樣阻止CEO的瘋狂決策呢?一個好方法就是在公司裏設置一支專門提出反對意見的反對派,對事不對人,專門蒐集反對高層決策的信息,讓戰略討論更充分。

你可能會擔心,這樣的方式,會使公司內部陷入爭執的境地,甚至會演變成激烈的權術爭鬥。你的擔憂有方法避免。希思兄弟在書裏就爲我們介紹了一個方法,“找具備條件”。具體來說就是,如果你覺得這個選擇很好,那就請你找出,這個選擇必須具備怎樣的條件,才能成爲正確的答案。

有個例子。有一家礦業公司,在鼎盛時期,曾經是全美最大的銅礦之一,但現在卻快速虧損。公司高層與基層經理就 是否關閉公司發生了爭執。公司高層認爲,應該立即關停公司;基層經理認爲,基層員工有上千人,關停會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我們都知道,爭執是討論不出結果的。就在這時,參會的一位員工提出,不要再爭辯誰對誰錯了,不妨來找找“具備條件”。公司高層認爲,應該立即關停公司。那麼,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這個選擇纔會成爲正確的選項呢?而基層經理認爲,不應該關停,那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這個選擇會是正確的選項呢?

這樣一來,公司高層和基層經理們就迅速放棄了爭執,紛紛來找“具備條件”,並拿出來討論。很快,雙方就達成了一致意見。

如果你的公司文化氛圍,不適合提反對意見,或者說提反對意見容易被視爲沒有團隊精神的話,那麼不妨試試這個方法,“找具備條件”

具體怎麼做?炫先森補充一個生活中的真實故事,供你參考。

炫先森的一個朋友,所在的公司老闆經常提出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要炫先森的這個朋友稍有疑慮,老闆就會生氣,認爲是員工在找藉口、不動腦子。老闆的思維是,你不試怎麼知道不行呢,辦法總比困難多。後來,經過炫先森的輔導,這個朋友不再提反對意見了,而是滿口答應下來,並裝作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分析辦好這個事情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當炫先森的朋友把需要具備的條件逐一分析出來後,許多條件明顯是不具備的,這下子老闆也就認識到了完成這件事的難度。

好。這是驗證選項的第一個方法,設立反對派。如果你所處的環境,不適合提反對意見,那就通過尋找具備條件,來驗證選項。

接下來,我們來看驗證選項的第二個方法,驗證基礎比率。基礎比率是指,以前的人做同樣的事,做到的平均水平。驗證基礎比率是指,參照其他人做這件事做到的平均水平,來預判自己做到的結果。

爲了你更好地理解這個方法,炫先森來舉個例子。比如說,你想在某個鬧市區開一家餐廳。你認爲這個餐廳一定生意興隆。因爲你是一個很優秀的廚師,你有低價的進貨渠道,你找的這個地段位置很好等等。

那,我們不妨通過驗證基礎比率,來驗證一下這個想法。通過查閱相關數據,我們發現,高達60%的餐廳開業不到3年就倒閉了,具體到這個地段位置,開業不到3年就倒閉的餐廳數上漲到了80%。你看,這樣一驗證基礎比率,你還覺得開餐廳是一個很棒的想法嗎?

很多時候,我們認爲自己很特殊,要是我們來做這件事,成功的幾率會比其他人大。這種心態是人之常情。就連諾貝爾獎得主、鼎鼎有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也就是寫《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卡尼曼和同事合作撰寫一本高中教材。他們預測能在兩年內完成。就在這時,卡尼曼想到了,驗證基礎比率。於是,他詢問教育學院的院長,其他的新課程研發團隊在寫一本教材時,會花多長時間。院長想了想說,大概有40%的團隊沒有完成教材的編寫工作,而完成教材編寫的團隊至少都用了7年時間。卡尼曼聽完,嚇了一跳,但他仍舊認爲,自己的團隊高效,用不了7年就可以完成。沒想到,最終,卡尼曼的團隊竟然花了8年才完成教材的編寫工作。

你看,這就說明,當我們想到一個選項的時候,驗證基礎比率,往往可以幫助我們理性地審視這個選項。

驗證基礎比率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比如說,如果你的兒子學鋼琴,並想走這條路,那就讓他去和其他鋼琴家談談。如果你想從蘇州搬遷到廣州生活,那就拿起電話,打給任何一個搬到廣州生活的人,問問他們的意見。

值得你注意的是,在詢問其他人的意見時,問問題的方式非常關鍵。我們拿打官司這件事來舉例。如果你問律師,你認爲這個官司,我能贏嗎?我能贏的概率是多大?那就很容易把律師的注意力引到你自身的特殊性上。你應該這樣問律師,這樣的官司,最重要的變量是什麼?什麼樣的證據可以影響到這樣或那樣的裁決?在以前你受理過的案例中,像我這樣的情況,勝訴的機會有多大?

爲了你更好地理解驗證基礎比率,炫先森再給你補充一個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供你參考。在面試時,你可以通過驗證基礎比率,來檢驗這家公司。比如說,如果面試官告訴你,他們之前從學校裏招了一批畢業生,那你就可以問他,一共招了多少畢業生,3個月之後留下來的畢業生有多少,一年之後留下來的學生又有多少。你看,這些問題都是在驗證基礎比率,幫你審視這家公司。

這是驗證選項的第二個方法,驗證基礎比率

我們來小結一下第二部分的內容。增加選項之後,我們要驗證選項。驗證選項有兩個方法,分別是,設立反對派和驗證基礎比率

如果我們所處的環境,不歡迎反對意見,那我們就可以通過尋找具備條件,來驗證選項。驗證基礎比率是指,參照其他人做這件事做到的平均水平,來審視自己的選項質量。





3

踩剎車

說到這裏,我們已經學會了增加選項和驗證選項。那,是不是表示,我們可以做出決策了呢?且慢,在正式做出決策前,我們還需要留出一段距離來考慮。這就是,我們第三部分要說的內容,踩剎車。

接下來,炫先森爲你介紹兩個踩剎車的方法,分別是,留出距離和尊重價值觀。

我們先來看留出距離。留出距離很好理解,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逛街時看中了一件衣服,怎麼看都覺得這件衣服是爲你量身定做的,怎麼想都覺得應該立即入手。然而,如果你回家睡了一覺,第二天醒來後,很有可能就不那麼想要這件衣服了。你看,這就是在決策之前,留出距離,避免受到短期情緒的影響。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怎樣運用“留出距離”,來審視自己的選項呢?有兩個方法,供你使用。一個方法是,10-10-10;另外一個方法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自身所處的情況。

我們先來看,10-10-10。

10-10-10是說,問問自己,在10分鐘/10個月/10年後,你會怎樣看待自己的這次選擇?

舉個例子,有個女性叫安妮,36歲,正和一個叫卡爾的離異男子談戀愛。科爾45歲,離異後帶着女兒生活。安妮和卡爾戀愛了9個月了,但卡爾始終沒有向安妮求婚的意思。安妮覺得這樣耗下去不是個辦法,她想主動表白,但又覺得這樣不妥。

希思兄弟便問安妮,如果她主動向卡爾表白,10分鐘之後,會有怎樣的感覺呢?安妮說,她會覺得緊張,但也會爲自己驕傲,因爲她冒了這個險,誠實地表達了自己。

希思兄弟又問安妮,那10個月之後,你覺得自己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安妮說,10個月之後,自己肯定不會後悔了。等到10個月之後,自己的冒險,可能以後有結果了。

希思兄弟繼續問安妮,那10年之後呢,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安妮說,10年之後,可能她和卡爾一起生活了,也可能兩人分道揚鑣了。

經過希思兄弟這麼一問,安妮對自己是否該主動表白,就有了答案,應該主動表白。

這就是10-10-10。

我們再來看留出距離的第二個方法,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自身所處的情況。我們經常說,當局者迷,跳出迷局,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局就會柳暗花明,說的就是這個方法。

有一項針對大學生就業的實驗是這樣的,實驗者提出有兩份工作,工作A是父母安排的一個鐵飯碗,雖然不是興趣所在,但是從長遠來看,它保障了薪水和聲望;工作B是興趣所在,薪水不高,但是能實現個人價值。請問,你會選擇A還是B?

實驗結果顯示,如果是爲自己做選擇時,66%的學生選擇了工作B。但是,如果是爲好朋友做選擇,選擇工作B的學生高達83%。

這種結果不難理解。當我們爲自己做選擇時,我們往往會考慮到很多外在的因素,比如,如果不聽從父母的安排,會不會讓父母傷心呢?但是,如果我們爲別人做選擇時,就會專注於最重要的因素,比如,自我的價值等等。

你看,這個實驗就是在告訴我們,決策時,不妨問問自己,如果面對這種情況的是我的朋友,那我會建議他怎麼做呢?這樣一問,可以幫我們把最重要的因素,放在決策中的優先位置來考慮。

這就是踩剎車的第一個方法,留出距離。炫先森爲你介紹了兩個留出距離的方法,一個方法是,10-10-10,也就是問問自己,在10分鐘/10個月/10年後,會如何看待自己的這次選擇?另外一個方法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來說踩剎車的第二個方法,尊重價值觀。一個決策好不好,其實是相對的。一個決策,對張三來說,可能是好的,但對於李四來說,可能是不好的。好與不好,取決於當事人的價值觀。價值觀是指,對於當事人來說,究竟什麼是重要的。

書中介紹的拉米雷斯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價值觀。拉米雷斯的職位和薪水都不是很高,但是工作有很大的自由度,不需要加班,這讓她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家裏。

一天,拉米雷斯接到前同事的電話,前同事邀請她到他的公司來工作。前同事跳槽到了一家創業公司。拉米雷斯心想,去看看也不是什麼壞事。

很快,在前同事的安排下,拉米雷斯就與這家創業公司的老闆見面了。兩人相談甚歡,這家創業公司的老闆許諾拉米雷斯更高的職位、權限,以及薪水。拉米雷斯內心萬分激動,覺得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來了。

隨後,拉米雷斯就向所在的公司領導提出了離職的想法。所在的公司領導爲了挽留拉米雷斯,給她漲了薪水,調高了職位。

拉米雷斯陷入了兩難境地。創業公司,未來可期,薪水待遇都不錯。而所在的公司,爲了留住自己,也開了更高的薪水和職位。自己究竟該怎樣選擇呢?

一天晚上,拉米雷斯在跑步時,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自己究竟是爲了什麼而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工作是爲了更好地生活,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如果沒有時間陪伴家人,那有再多的錢和權,也沒有意義。

這麼一想,拉米雷斯就認識到了,有時間陪伴家人,對她來說纔是最重要的。而創業公司,雖然未來可期,但是很顯然需要加班加點地工作,這與她生活的目標相違背。

於是,拉米雷斯婉言拒絕了創業公司的邀請,繼續留在了現在的公司。

你看,拉米雷斯的故事就在告訴我們,當我們在做一個決策時,需要考慮到自己的價值觀。科學的決策,並不是讓情感失效。恰恰相反。拋開外在的理性方法,最終指引我們決策的就是情感上的價值觀,也就是,對於我們來說,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瘋狂加班換回來的錢和權,還是薪水平平但有足夠多的時間陪伴家人?這些問題沒有正確的答案,選擇全靠個人的意願。

以上就是科學決策的第三步,踩剎車。我們簡單小結一下。在正式做出決策前,我們還需要留出一段距離來考慮。這就是,踩剎車。有兩個踩剎車的方法,分別是,留出距離和尊重價值觀

一個留出距離的方法是,問問自己,在10分鐘/10個月/10年後,會怎樣看待這次選擇?另一個留出距離的方法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選擇。尊重價值觀是說,要尊重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




4

總結

說到這裏,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科學決策的3個步驟。這3個步驟分別是,增加選項、驗證選項和踩剎車。 

增加選項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比較機會成本,也就是,假設我們將時間或金錢投入到另外的事情上,是否會讓我們的收益最大化?第二個方法是,強行刪掉現有選項。這會倒逼我們轉移注意力,另闢蹊徑尋找出路。第三個方法是,看看其他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驗證選項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設立反對派,對事不對人,專門蒐集反對信息,讓思考更充分。如果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裏,不歡迎反對意見,那我們就可以通過尋找具備條件,來驗證選項。第二個方法是,參照其他人做這件事做到的平均水平,來審視自己的選項質量。

掌握了增加選項和驗證選項,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做出科學的決策。在正式做出決策前,我們還需要留出一段距離來考慮,也就是踩剎車。有兩個踩剎車的方法。第一個方法是,問問自己,在10分鐘/10個月/10年後,會怎樣看待這次選擇?或者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選擇。第二個方法是,尊重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

好了,希思兄弟的這本《決斷力》就爲你介紹完了。恭喜你,掌握了科學決策的步驟。我們下本書再見。

- end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