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的時候滿懷期待着肚子裏的小生命,爲他準備好各種日用品,就等着那一聲呱呱啼哭。我們總是信誓旦旦地說要給他最好的,要努力賺錢,認真生活,好好陪伴。
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就是全部,現在的努力,就是爲了能讓孩子將來能過得更好,孩子需要什麼,我們都會盡量給什麼。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孩子可能在物質上什麼都不缺,就是缺少父母走進他們內心的那一瞬間。
孩子可能不太明白,爲什麼我覺得對的地方,爸爸媽媽往往會怒不可遏,而我只是覺得好玩而已,那些後果並非是我惡意造成的。
可以說,他們只是按着天性在慢慢地往前走,但在父母看來,孩子的表現並不那麼友好。於是,父母憤怒了,因爲孩子的行爲偏離了我們的意願。
各位書友你們好,今天起我們一起共讀《控制憤怒》這本書。本書有15個章節,今天我們來閱讀第一章和第二章,第1頁到第23頁。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思考兩個問題:
1. 我們平時需要控制憤怒嗎?
2. 我們平時對孩子憤怒時心裏是如何想的?

01
聽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呢?他們對父母的話從不敢違抗,父母讓他們往東,他們絕不會往西。
他們是父母眼裏的驕傲,乖乖地學習,成績優異,頭上頂着優等生的光環,能上重點學校,再往上就是能有一份薪資不錯的體制內工作。
而不聽話的孩子呢?就恰恰相反了,還會常常跟父母叫囂,所以,父母多半也是會費心費力。
但是作爲父母的當然是希望孩子能好,所以父母就會提出各種要求,但孩子不會當回事,因此,這就往往成了“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但是,憤怒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在親子關係裏面,父母的憤怒傷害最大的自然是身邊最親近的孩子。
可我們常會把自己的憤怒歸咎於孩子的不聽話,孩子不順着我們的意思做,孩子他太不理解我們了。
我們會把自己站得高高的,以便俯視孩子的成長。看孩子有沒有按我們的意願做事,有沒有好好寫作業,考試成績又如何,有沒有進入我們意想中的學校。
萬一孩子的某方面與我們期待的越線了,我們就會不安,不能理解,接下來就會是各種爭吵,惱怒。
但是,憤怒的情緒只會毀壞我們的親子關係,妨礙我們做爲成功父母的權利。
它不能讓我們專注於做一個合格父母該做的事情,慢慢地,我們的精力和注意力就不在我們如何維持和諧的親子關係上了,而是在孩子的成長軌跡上“挑刺”。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憤怒並不能改變現狀,它很少可以帶來我們期待的合理性的變化。
我們很少能在憤怒的時候表達清楚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孩子更不會順從我們的想法。
美國兒童虐待與忽視報告委員會報告中顯示:在美國,每年會有14萬兒童遭受養育人的虐待,每天至少有5名兒童死於養育人之手。而這種家庭暴力,往往是因爲在憤怒情緒下產生的攻擊性行爲。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憤怒都會導致這樣的攻擊行爲,但需要肯定是,憤怒產生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正因爲如此,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是避而不談,跟朋友卻能談心交心。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我們從來不會把自己的憤怒當回事。

02
控制憤怒情緒的方法有很多,也有很多的不一樣。
有些心理書籍會告訴你要發泄,因爲發泄出來就會心平氣和了;有些則會告訴你要暫停憤怒,但這其實是在逃避;有些會告訴你要洞察過去,但它不能在本質上幫助我們處理當時的憤怒情緒……
可我們爲什麼會時常憤怒,就是想對孩子吼呢?
在親子關係裏面,產生憤怒的情緒沒有多大的複雜性可言,就是因爲每次我們用憤怒來應對孩子時,孩子就能低頭認錯,乖乖聽話。
所以,在父母看來,憤怒是有用的,它可以促使我們的孩子順從我們。
但這並不是一個理智的選擇,憤怒其實不僅不能幫助我們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反而會讓我們離我們的目標越來越遠。爲什麼呢?我們來看內德一家的例子。
50歲的內德,結婚27年了,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內德對家人很是挑剔,家裏人如果達不到他的期望,他就會亂髮脾氣。
他的妻子孩子平常總是會順從他的意思,而這樣做目的卻只有一個,讓他閉嘴。所以,他們一致認爲,最好不要和內德商量任何事。
雖然內德覺得妻子和孩子都很聽他的話,但是他卻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是妻子和孩子都會選擇疏遠他,導致他們之間毫無信任感可言,如此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這樣用憤怒迫使孩子聽話的方法,帶來的卻是長期的有害結果,時間長了,自然就會毀了你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破壞親子關係。
你只認爲這樣使用憤怒會是一種有效的做法,但卻能使結果和意願相悖。然而,這卻是我們大多數父母的普遍做法。

03
也許你會說,孩子他就是越長大就越不聽話,我每天不指望他有多突出的表現,只要他不出什麼幺蛾子就好,但往往就是事與願違呀,我不怒都不行。
是的,我們總會期待孩子能乖乖聽話,能體諒我們成人的不容易。但是,他還是個孩子,他的大腦還尚未成熟,思想要怎能跟上我們成人的思想呢。
好比說,我們經常會自我定義什麼是能玩什麼是不能玩的。孩子想玩沙子,但你覺得沙子太髒,還容易弄進眼睛;孩子想跑來跑去捉迷藏,你卻說這樣容易汗溼衣服,容易感冒發燒;孩子想飯前喫點心,你卻說喫了點心一會就沒有胃口喫飯了,強烈拒絕……
他們最終會在你的不滿情緒下滿足你的意願,順從你的意思,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情。
表面上看,這絕對是算得上美滿幸福的時刻,但孩子卻是放棄了成爲孩子的那一份童真。
他們從小就得小心翼翼,做個聽話的好孩子。順着父母的意思上補習班、培訓班、興趣班,考上父母相對滿意的中學、大學,而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我會聽你的話,你不要再對我發怒了。
如果不這麼做,父母又會怎麼想呢?那必然是叛逆,還得是親戚朋友眼中的“熊孩子”。
所以,當一個孩子認定這種方法能應對父母時,他必定會使用下去。
它能取悅父母,但同時也能讓孩子疏遠父母。
那就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了:我不能控制自己不對孩子使用壞脾氣,難道就沒有別的解決辦法嗎?
當然,我們對孩子使用的壞情緒,是我們平時使用習慣的壞循環。因爲它每次都會奏效,所以我們很容易被這種情景矇蔽了雙眼,就會覺得這是一種絕妙的解決方案。
但長期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中,對孩子內心的成長是不健康的,雖然他現在願意聽話,但他心裏會有各種聲音讓他逃離你的“手掌心”。
那究竟有沒有一種能讓我們不那麼後悔的做法呢?當然是有的,那是什麼呢?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