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兒童的權利。青年報記者 吳愷 攝

六一,這個孩子們最喜愛的日子如期而至。不過,據上海家長學校課前抽樣調查顯示:在最快樂的童年,卻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孩子快樂指數不到90分。多位兒童教育專家坦言,“學習的壓力”“家長的意願”以及“別人家的孩子”這“三個人”,正不斷抽走孩子童年的快樂。

青年報記者 劉昕璐

平等理解尊重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

抽象調查顯示,以100分爲滿分,家長認爲自己孩子的快樂指數60分以下有130人,佔4.47%;61-70分有556人,佔19.13%;71-90分有1545人,佔53.15%;90-100分有676人,佔23.25%。

“現在孩子的物質條件、生活條件比父母小時候要好很多,但是從孩子精神層面和內心世界的快樂程度來看,未必比父母小時候要好。”昨晚,在上海開放大學,上海家長學校在線課堂進行了一堂“尊重、理解、接納——讓兒童更快樂”特別直播。

家長們坦言,孩子心情不好通常是因爲負擔過重的學習和考試、老師過於嚴厲的教育和父母的打罵、沒有自由、父母的攀比心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等。

然而,快樂是精神上的愉悅,是心靈上的滿足,是人的身心由內到外感受到非常舒服的感覺。孩子是否能夠快樂地學習、生活,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人生是否幸福。

專家們指出,家長通常會認爲孩子還小,忽略了他們的情緒和感受,替孩子安排的學習任務佔滿了日常生活。面對父母,孩子的抗議是無力的,不少孩子在一次次的屈服中慢慢失去了自我。與此同時,家長不恰當的言語,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加深親子間的矛盾、隔閡和不理解。

爲此,專家們開出藥方——平等、理解、尊重,這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教育孩子,應該用平等對待的態度,不能用高壓征服的手段。家長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納孩子。

給家長送出“三比”方法讓孩子充滿自信積極向上

上海市終身教育研究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孫傳遠直言,家長在保護和教育兒童時主要會出現三種失誤:一是家長望子成龍,對孩子的期望值偏高;二是家長爲了孩子不輸在人生起跑線上,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三是家長過度保護,終身爲孩子服務,給孩子帶來了強烈的依賴心理。

尊重不遷就,保護不溺愛;家長要放平“管教和愛護”這把“水平尺”。上海開放大學學前教育專業副教授董麗敏也認爲,要做到尊重孩子,家長先要放平自己的心態,不要使用指責的言語,跟孩子平等溝通。可以嘗試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的方式,聽取孩子的心聲,與孩子坦誠交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以一個有平等話語權的家庭成員身份參與了家庭對話,既讓孩子感受到尊重,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增進家庭成員間的親密關係和相互理解。

嘉賓們還從“兒童的祕密”爲切入點,提出家長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滿足兒童的合理需求。同時,專家提醒,這世間沒有一個孩子是完美的,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如何接納兒童的不完美,這是交給家長的作業。

爲此,董麗敏給家長們送出“三比”方法: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這次跟上次比。在比較的過程中,孩子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就要肯定孩子、激勵孩子,讓孩子充滿自信、積極向上,這樣的孩子,快樂就會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