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唐朝時有一個叫趙璞的人,詩寫的很好。在他家附近有一個叫常見的人,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爲自己寫的沒有趙璞好。

有一次常見聽說照顧要到蘇州遊玩,他十分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可是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寫詩呢?

他想到趙璞去蘇州肯定會經過靈巖寺,於是他提前去寺廟裏寫了半首詩。果不其然趙璞真的來到了靈巖寺,他看見牆上的那半首詩後便在後面補上了兩句,常見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璞的精彩的詩,人們說常見這個辦法,真是拋磚引玉呀。

後來我們常用這個詞來形容,把自己不是很好的觀點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爲了引出別人好的觀點,是一個自謙的說法。

目不識丁。從前有個姓丁的財主,他有一個10多歲的兒子,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位先生,不論怎麼教導他,他都不認識哪怕一個字。

丁財主氣壞了,聲稱誰能教會丁少爺一個字就賞誰十兩銀子。一個老秀才曉得,這孩子姓丁,這個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可以教他這個丁字啊。

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過了幾天財主要考丁少爺。老秀才特意給了他一個釘子,老秀才領着少爺去見財主,寫了一個丁字。

誰知少爺,好久也想不起這是什麼字。老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吧。

老秀才氣得直跺腳說,你不認識釘子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沒有了。後來人們常常用目不識丁,來形容沒有文化的人。

擇鄰而居。古代有一個大學問家叫孟子,他小的時候居住在墓地的附近,漸漸的開始喜歡模仿送葬的人吹喇叭。

孟子的母親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於是帶着孟子搬到市場附近住了下來。

可是,孟子又開始學習商人做買賣的事了,父母又覺得此處也不適合孟子居住,於是又搬遷到學校旁邊住下來。

從此孟子開始模仿學生開始學習了,孟母認爲這裏是適合孟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後來孟子成爲繼孔子之後儒家思想的偉大學者,現在人們常常用擇鄰而居來形容環境會對人產生重大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