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孟子的父親孟激爲了能夠給妻子和孩子改善生活條件,選擇了了遠離家鄉去到宋國打拼,可惜卻客死他鄉,於是教導孟子的責任就落到了孟母的頭上。二、孟母在孟子婚姻和事業上的影響。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兒童啓蒙教材,在古人先哲所流傳下來的中國文學經典中也是最淺顯易懂的著作之一,與《百家姓》和《千字文》並稱爲“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而在其中就有這麼一句,“昔孟母,擇鄰處”,這一句也是“孟母三遷”故事的出處。對於孟母我們可以說熟悉又陌生,“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都已耳熟能詳。孟母的兒子孟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兩人被後世稱爲“孔孟”。世人常認爲孟子能有後來的成就主要歸功於三次搬家、以及那句“子不學,斷機杼”。誠則不然,除去孟子自身的天賦和努力,其實幕後最大的功臣就是孟子那位教導有方的母親。
孟母作爲一位無依無靠的單親媽媽,是如何教導出孟子那樣優秀的孩子?她的教育方式又和古代尋常女子有什麼不同之處呢?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媽媽們又能從中學到怎樣的教育方式呢?
一、嚴於律己的母親,努力刻苦的兒子
由於古代的封建思想的影響女性的地位其實是極其低下的,就等同於男人的附屬品,更別提能夠親自教育孩子了,一般來說孩子的的教育大都在父親身上。然而孟子的父親孟激爲了能夠給妻子和孩子改善生活條件,選擇了了遠離家鄉去到宋國打拼,可惜卻客死他鄉,於是教導孟子的責任就落到了孟母的頭上。家中的頂樑柱坍塌了,換作篇尋常女子來說天都塌了,活下去都是個難題,更別提教導孩子了。孟母卻堅強地撐起了這個家,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賺錢,將孟子拉扯大了。
而對於孟子的教導,孟母還在懷胎的時候就開始嚴格要求自己:“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通俗來說就是坐姿端正,就連切的肉片不夠規整不喫。在生活中,孟母都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細節方面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此嚴格要求自己的“胎教”,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媽媽們做得到的應該都是少數吧。
在孟子尚且十分幼小的時候,孟母根據自己作爲女人的直覺和經驗,敏銳地發現了周圍的環境和人會對孟子產生影響。於是爲了孟子能夠受到好的影響,便帶着孟子四處尋找住所。大家都知道即使在現代社會搬家都是一件極其麻煩和不容易的事,更別提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了,但是孟母卻爲了孟子不厭其煩的搬家,可見母愛的偉大之處。在這一點上,如今的父母們好像和孟母有相同之處,爲了自家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不惜花重金買上那麼一套學區房,不得不說父母的愛從古至今都是極其偉大的。
在孟母嘔心瀝血的努力,以及嚴於律己的良好品格下,孟子深受其中的影響。並在孟母爲他用心選擇的良好環境中受到了禮儀教養的薰陶,也養成了堅韌不拔、虛心好學的學習精神。這些種種也爲後來孟子在儒家思想有所成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孟母在孟子婚姻和事業上的影響
孟母不僅在孟子對於學習和禮儀等方面有影響,在其的婚姻和事業上也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婚姻上,當時的孟子對於自己妻子隨意的性格十分不滿,認爲婦道人家就知廉恥。在一次孟子回家後,無意間推開門的時候就看到幹完活後衣着不整的妻子坐在家中,遂大發雷霆。孟母得知後並沒有像大部分母親一樣順着自己的兒子,而是轉頭就開始訓斥孟子,認爲這件事責任全在孟子自己身上。若是孟子懂得進門前先敲門的禮儀,妻子自然會注意自己的形象,畢竟天氣實在太熱了妻子又剛乾完活,爲了涼快些自然會褪去衣物。孟子聽完後醍醐灌頂,遂向妻子道歉了,此後兩人的關係也越來越好,夫妻之間琴瑟和鳴。
在現代社會,婆媳關係始終都是家庭最容易起衝突和矛盾的原因,而一位婆婆對待兒媳之間的關係或多或少也會對其兒子產生影響。孟子和其妻子的這件事如果放在現代社會,相信有不少媽媽都會選擇站在兒子這邊。孟母卻再一次和尋常的女子不一樣,在明智的看待這件事後巧妙地化解了孟子妻子的尷尬處境,同時也給孟子上了一門禮儀課,傳達了“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這一概念。
在事業上,當時的孟子的夢想是去宋國一展自己的雄心壯志,拼搏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那時候的的孟母以已年邁而且身體也十分不好,孝順的孟子不忍心拋下孟母,選擇了留下了,時間一晃孟子就留到了30歲。但是未能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孟子整日鬱鬱寡歡,細心的孟母發現了孟子的異常,向孟子問清了事情的緣由。在瞭解孟子的煩惱之後,孟母表示對孟子夢想的極力支持,說服孟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受到了孟母鼓舞的孟子就這樣踏上了前往異國他鄉的路程,功夫不負有心人,孟子在儒學方面的天賦和造詣爲他創造了一個光明的前途。孟母作爲母親在這個時候本替孟子感到驕傲和高興,誰料病魔不饒人,孟母病逝了,這位睿智偉大的母親的生命停止在了那一刻。有生之年沒能看見自己耗費了無數心血培養出來的兒子光耀門楣的時刻,應該是孟母內心最遺憾和可惜的地方了吧。
當一位母親是一件不算太難的事,而當好一位母親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孟母作爲在封建時期生活的女人,思維方式和教育方法可一點都不封建,反而十分開明。無論是在孟子的成長、學習、婚姻還是事業上,孟母都根據他成長的不同階段來對孟子進行不同的教導。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不溺愛,該誇獎的時候不吝嗇自己的誇讚,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用循循善誘的開導代替了言語傷人的責怪。而孟母的教子有方也爲後世的父母樹立了優秀的榜樣,成爲了流芳千古的好母親,好導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