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阻而入秦并死在秦国,从此,屈原的理想灰飞烟灭。张仪刚刚走,恰好屈原出使齐国归来,劝谏楚怀王“何不杀张仪。

屈原

在丹阳之战后,秦国试图施展手腕,收买楚国的欢心,离间楚国和其他六国的关系。《史记·楚世家》有这样的记载:“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也就是说,秦国送还一块土地,希望再次和楚国结好。结果楚怀王不但没有坚定拒绝,反而一心想报私仇。“楚王曰:‘不原得地,原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楚怀王之宠姬郑袖。楚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楚怀王。楚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楚怀王表示,不用给我土地,只愿杀张仪以解心头之恨。于是张仪很高兴地又一次来到楚国,因为他很清楚他有能力将楚怀王再次玩弄于股掌之上。张仪深知楚国政治腐败,所有政治高层人物都可以用钱买通,于是他用重金贿赂靳尚,又“设诡辩于楚怀王之宠姬郑袖”,昏庸的楚怀王迷惑于郑袖的话,居然真的放张仪回去了。

事实证明,屈原是楚国唯一了解国际大势的人。六国的统治集团大多目光短浅,苟且偷安,经不起秦国的软硬兼施,威迫利诱。只有屈原坚定地反对媚敌苟安。张仪刚刚走,恰好屈原出使齐国归来,劝谏楚怀王“何不杀张仪?”这时楚怀王才恍然大悟,可张仪已远去而不可追了。

影视剧中的楚怀王

在屈原的建议下,楚怀王终于认识到秦国的危险性,楚怀王又派屈原出使齐国,由于屈原的努力,楚国与齐国再次交好,约定共同抵抗秦国。这时秦国又施展联姻政策,来破坏齐楚两国的关系。“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楚怀王会。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楚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楚怀王卒行。”屈原百般劝谏,激怒怀王,被流放在外。

不听屈原劝谏,结果非常悲惨。楚怀王“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楚怀王,以求割地。楚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阻而入秦并死在秦国,从此,屈原的理想灰飞烟灭。

屈原本来也想像其他楚国人才那样,远走高飞到他国,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但是他拳拳的宗国情怀,使他下不了这个决心。《离骚》说, “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到远方去求女,即是求理想中的君王,到他国去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最终屈原还是留了下来,他对楚国,还没有丧失最后一线希望。

屈原

除了权诈之外,秦国更强的武器是秦军的战斗力。白起曾对秦昭襄王说:“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秦奖励军功,凡是杀敌有功者皆可获得一定的官爵、田宅。因此秦人 “勇于公战”,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见肉”、“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秦师更以刑徒为前锋,鼓励他们借军功以自赎。这些刑徒明知退则必死无疑,进则求生有望,因而“死不旋踵”,比后世的“敢死队”毫不逊色。斯巴达最终摧毁雅典即其一例,证明组织严密的奴隶兵,其战斗力确实比组织松散的农民兵强得多。这只由病态文化培养出的虎狼之师,其他国家确实很难抵挡。

在楚怀王死后不久,秦国进攻蜀地,取得了巴蜀之地。这如同在楚国背后插入了一把刀子。

公元前280年,当秦国准备对楚国发动致命一击时,它有三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从易于行军但防守严密的中原进军,第二是从防守同样严密的长江流域进军。第三条是从崎岖但防守松懈的山地进军。秦人选择了第三条,让远征军翻越无人防守的山地,并将援兵和补给顺长江而下。这正是孙子“行于无人之地”并“攻其所不守”的原则。

前278年,秦国成功地夺取楚国西部包括都城在内的半壁江山。楚国人经营了几百年的故都灰飞烟灭,巨大的城墙出现了一道道缺口,城内的财宝被抢掠一空,宫殿府第被付之一炬。被秦军破坏后的郢都,到处是一片荒烟蔓草、断垣残壁的凋零景象。

听到郢都失陷的消息,屈原在《哀郢》中说: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

意思是说,想不到宫廷大厦变成了一片废墟,故都的两座东门也变成了荒无人烟之地,心情久久难以舒展啊,旧忧与新愁紧紧相连。

在写了一首长长的诗歌之后,屈原跳进汨罗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