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伊在前不久首次公佈了上世紀80年代的一種前掠翼戰鬥機全尺寸模型的照片,該機名爲S-22,最終被髮展成爲蘇-47“金雕”五代機技術驗證機。
上世紀80年代初,隨着蘇聯空軍全面裝備蘇-27和米格-29戰鬥機與美國F-15和F-16對抗,也開始考慮研製能與美國空軍研製中的“先進戰術戰鬥機”(ATF)相抗衡的五代機,而ATF最終發展出了F-22“猛禽”戰鬥機。
蘇聯兩大戰鬥機設計機構——米格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參與了競爭,米格提出的是米格1.44,這是一種鴨式三角翼雙發重型戰鬥機,設計重點放在超機動和超音速巡航上,並未過多考慮隱身。
由於蘇聯海軍正尋求一架具有良好低速操縱特性的新型戰鬥機,以裝備1988年在烏克蘭下水的配備有蒸汽彈射器的超級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所以蘇霍伊設計局提出的方案採用了標新立異的前掠翼(FSW)。
蘇霍伊的前掠翼五代機在不同時期被稱爲S-22、S-32(蘇-27KM艦載型)、S-37以及最終的蘇-47,該機與米格.144一樣着重超機動性能而不是隱身,具有全動鴨翼、前掠式複合材料機翼、尾椎兩側的小平尾,構成複雜的三翼面氣動佈局。
與蘇-47相比,S-22全尺寸模型更能代表該機的生產型配置,具有整體式座艙蓋和二元矢量尾噴管。該機原型機將安裝兩臺D-30F-11加力渦扇發動機,最終計劃採用更先進的AL-41F推力矢量渦扇。
爲了提高機動性,S-22採用放寬靜穩定度設計,只能依賴電傳操縱系統維持飛行;S-22機腹有一個彈艙,可內置4枚R-77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R-73近距格鬥彈則外掛於機翼下方。
由於該機對隱身性能並不側重,所以只採用了部分隱身措施,如吸波塗料和隱身修形,根據蘇霍伊公司後來的說法,S-22並不是被作爲隱身戰鬥機研製的。
隨着蘇聯解體,蘇霍伊前掠翼五代機項目變得岌岌可危起來。1997年首飛的S-37原型機(後來被稱爲蘇-47“金雕”)在試飛中的確表現出了極佳的機動性能,可做120度的大迎角飛行而不偏離,此外還具有驚人的瞬時轉彎性能。
但該機的缺點也非常明顯,持續轉彎時表現不佳,受前掠翼影響,儘管該機聲稱具有2馬赫的速度能力,但據報道最快只飛到了1.65馬赫。
和X-29一樣,蘇-47在高速機動時,復材機翼要承受過大壓力,由此產生的應力裂紋會導致需要更換整個複合材料機翼,無法維修。
種種缺點最終蘇-47成爲一架技術驗證機,爲蘇-57驗證了幾項關鍵技術如複合材料製造和彈艙設計等。雖然蘇霍伊在前掠翼五代機上誤入歧途,但努力也算是沒有白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