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見朱元璋如此憂慮,熟悉海事的張赫出主意,可以通過海運把後勤補給從江南運到遼東去,支援前線。期間張赫一直致力於剿殺倭寇,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張赫總督官軍南邊水寨,統率大明水師駛入牛山海洋(在臺灣海峽)巡視,遇到大批前來騷擾的倭寇船隊。

提起明朝的危機,大家都會想到“南倭北虜”:即北方的蒙古和南方的倭寇。
明朝中後期,衛所制逐漸敗壞,軍備廢弛,而日本此時一些戰敗的武士便趁機前來殺人越貨,成爲令人咬牙切齒的“倭寇”。直到後來俞龍戚虎纔將這些畜生殺的殺,攆的攆,東南沿海才恢復了平靜。

明朝開國後,也有倭寇侵擾,不過當時明軍橫掃天下,所向無敵。這些倭寇踢到鐵板,被打的頭破血流抱頭鼠竄。

他叫張赫
張赫(公元1324年-公元1390年),臨淮(今安徽鳳陽臨淮關鎮)人,是朱元璋的小老鄉。
元末天下大亂,他建立民團保衛家鄉。朱元璋起兵時,率兵前往歸附。
大明開國後,屢立戰功的張赫擔任福州都衛指揮副使,誥授明威將軍。
從此,張赫開始長期在東南沿海一帶鎮守,負責海防,主持剿寇。張赫殺多次大敗倭寇,殺賊甚多。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倭寇不時騷擾沿海,張赫被調往東崎水寨。
因屢立戰功,張赫晉升爲福州衛都指揮副使。期間張赫一直致力於剿殺倭寇,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張赫總督官軍南邊水寨,統率大明水師駛入牛山海洋(在臺灣海峽)巡視,遇到大批前來騷擾的倭寇船隊。
倭寇見明朝水師船大人多,掉頭逃跑。明軍緊追不捨,追至琉球大洋,大敗之。明軍生擒賊首18人,斬首數十,獲倭船數艘。

因爲明朝初期水軍強悍,所以倭寇之患很快就平息。
當時遼東被北元將領納哈出佔據,明軍決定進擊,但苦於後勤運輸乏力。
打仗就是打後勤,深諳軍事的朱元璋深感憂慮。
洪武十一年(1378年)二月,張赫被召回南京,升大都督府僉事。
見朱元璋如此憂慮,熟悉海事的張赫出主意,可以通過海運把後勤補給從江南運到遼東去,支援前線。
朱元璋大喜,令張赫去辦,負責開闢海運航道,督促海上運輸事務。
洪武十二年(1379年),張赫負責督送軍械、馬匹和糧草從海陸運到到遼東,十三年、十四年每年運一次。
他前後往來遼東十二年,海運達十次,勞苦功高,遼東明軍的有了充足的供應。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有了足夠的後勤補給,馮勝率大軍二十萬逼金山,史稱金山之役,大勝,納哈出被迫投降。
雖然張赫並沒有參加直接戰鬥,但他運送糧草,也功不可沒。
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張赫受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稱號,封航海侯,子孫世襲。
從張赫被封侯,可見朱元璋對張赫功勞的肯定。
洪武二十三年八月初五日(1390年9月13日)張赫病終,年六十七,追封恩國公,諡號莊簡。
《明史》(卷130):“張赫,臨淮人。江淮大亂,團義兵以捍鄉里。嘉山繆把頭招之,不往。聞太祖起,帥衆來附。授千戶,以功進萬戶。從渡江,所至攻伐皆預,以功擢常春翼元帥,守禦常州。尋從戰鄱陽,攻武昌。已,又從大將軍伐張士誠,進圍平江。諸將分門而軍,赫軍閶門。士誠屢出兵突戰,屢挫其鋒。又從大軍克慶元,並下溫、臺。洪武元年,擢福州衛都指揮副使,進本衛同知。覆命署都指揮使司事。是時,倭寇出沒海島中,乘間輒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患苦之。帝數遣使齎詔書諭日本國王,又數絕日本貢使,然竟不得倭人要領。赫在海上久,所捕倭不可勝計。最後追寇至琉球大洋,與戰,擒其魁十八人,斬首數十級,獲倭船十餘艘,收弓刀器械無算。帝偉赫功,命掌都指揮印。尋調興化衛。召還,擢大都督府僉事。會遼東漕運艱,軍食後期,帝深以爲慮。以赫習海道,命督海運事。久之,封航海侯,予世券。前後往來遼東十二年,凡督十運,勞勩備至,軍中賴以無乏。病卒,追封恩國公,諡莊簡。”
清·張廷玉等《明史》:至若華雲龍、張赫、吳復、胡海之屬,或威着邊疆,或功存海運,搴旗陷陣,所向皆摧。揆之前代功臣,何多讓焉。而又皆能保守祿位,以恩禮令終,斯其尤足嘉美者歟!
除了張赫,還有明初還有一人,也以海事立功封侯。
朱壽,未詳何許人。以萬戶從渡江,下江東郡邑,進總管。收常、婺,克武昌。平蘇、湖,轉戰南北。積功爲橫海衛指揮,進都督僉事。與恩國公張赫督漕運,有功。洪武二十年封舳艫侯,祿二千石,予世券。坐藍玉黨死。
舳艫:指的是船隻或首尾銜接的船隻。
能封這樣的侯爵名稱,自然是跟航運有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