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荡无私世,巍巍至圣君。
山河分国实,日月耀人文。
厌浥凝甘露,轮困吐庆云。
正声兼大雅,洋溢应南薰。”
有客问: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答客曰: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最近数百年,不同的学者对于“文化”的定义,盖有数百种之多,目前中国学术界所依据大多为康德、歌德、泰勒等学者之表述。
康德认为,“在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里面,产生一种达到任何自行抉择的目的的能力,从而也就是产生一种使一个存在者自由地抉择其目的之能力的就是文化。因之我们关于人类有理由来以之归于自然的最终的目的只能是文化。”
歌德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与思想的集体方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长期斗争的结果,此集体的思想、感觉、行为的方式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气氛、特殊的美,即是文化。
泰勒说:“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20世纪初,“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学者开始认真研究“文化”的定义和实质。
胡适说:“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蔡元培说,“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梁漱溟说:“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式。”
钱穆说:什么叫文化?我们说文化,是指人类的生活,人类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总括汇合起来,就叫它做文化。
《辞海》解释有四:其一: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其二: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又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
其三: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其四、考古学上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实际上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已经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说文》曰:错画也。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易·系辞》曰:物相杂,故曰文。《尚书序》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古今通论》曰: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易·乾卦文言疏》曰:文谓文饰。《易·坤卦》曰:文在中也。
化,《说文》曰:化,教行也。《增韵》曰: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教。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道德经》曰:我无为而民自化。又以德化民曰化。《礼·乐记》曰:化民成俗。《书·益稷》曰:懋迁有无化居。又革物曰化。
文化者,盖指人类在绵延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法像天、地、人三才之道,以察时变,逐渐积累形成之文饰(涵盖一切,统摄一切),其功能是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而化民成俗,故谓之文化。
中华文化,实际上是指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逐渐形成、薪火相传的,以儒家、释、道“三教”及诸子百家为体系的“以人为本”、“心物一元”、“清静无为”的内修心性、外敬事业的做人做事的学问。所谓内修心性,是从明明德、个人的人格修养,到穷究生命的根本。所谓外敬事业,从个人之衣、冠、文、物、吃、穿、住、行,行、走、坐、卧,待人接物,到政治、经济、宗教、科学、哲学、法律、教育、外交、军事等一切领域之可延续、发展、有利于他人、以人为本之事业精神。
中华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贯穿中华民族数千年之绵延发展,而中华文化之根本中心则是“道”,是“万德之源,众妙之本”,涵盖一切,统摄一切。(文图/善业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