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蘇軾和王安石兩人之間的關係,大抵就像莊子寫的這樣。王安石和蘇軾,這兩位同樣才華出衆的人,站在了對立陣營。

王安石和蘇軾,是中國歷史名人,爲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在後世和當時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大多數人熟知二人,應當是在文學方面。兩人才華橫溢,文筆出衆,特別是蘇軾,可以說是北宋文壇文宗級人物。
《莊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蘇軾和王安石兩人之間的關係,大抵就像莊子寫的這樣。
王安石雖然文學上成就沒有蘇軾高,但卻是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對於北宋的政治有着直接而深入的影響。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就是由王安石主持的,所以這場變革又叫王安石變法。
國家法度不是小事,牽連甚廣,一旦確立就少有更改。這期間也不是沒有改革之事,但波動都很大。熙寧變法,也是一場改革國家各領域的變法,自然受到同等對待,朝內外反對聲音無數。
當王安石開始推行變法之後,朝廷官員紛紛作出選擇,自發的形成了新黨和保守黨。王安石和蘇軾,這兩位同樣才華出衆的人,站在了對立陣營。
蘇軾一家都是保守派,其父還曾作《辨姦論》,大肆批判過王安石,說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爲大奸慝”。毫不客氣的指責王安石,“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
受到家庭的影響,蘇軾一進入仕途就站在了王安石的對立面,成爲反對王安石的保守黨新秀。
在政治上兩人站在對立面,爲了維護自己的政治主張,自然會相互攻訐。
蘇軾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他寫《議學校貢舉狀》、《上神宗皇帝書》,主張“結人心、厚風俗、存綱紀”。蘇軾在當時雖然官位不高,但是在文壇上卻佔據極大地位。所以蘇軾所作的文章,對於王安石的新黨和改革都阻礙極大。
後來蘇軾當上主考官,出題影射王安石,這就觸怒了王安石。王安石當時深受宋神宗信任,在他的推動下,蘇軾最終被貶。
雖然政治上兩人不和,但是卻並不妨礙兩人互相欣賞。當脫去政治外衣之後,卻是最好的朋友。
元豐二年,烏臺詩案發生。被貶的蘇軾,將自己的挫敗情緒加入到文章中。他到任之後上呈謝恩表,被新黨人氏抓住漏洞,當即斥責他對皇帝不敬,不服皇帝處置。“至於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未有如軾也。”
蘇軾因此被捕,陷入文字獄中。宋神宗想將蘇軾處死,衆人紛紛與蘇軾劃清界限,最後是王安石上書言:“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加之宋太祖開國之後,就立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宋神宗聽進王安石的勸告,於是改殺爲貶。
蘇軾被貶之後,有一年來到江寧與王安石相會。當時的蘇軾經烏臺詩案一事心灰,而王安石也從朝堂急流勇退,褪去朝衫。
兩人進行了一次友好會面,談天說地,毫不掩飾對彼此的欣賞。
兩人遊蔣山,蘇東坡寫:“峯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王安石附和讚歎:“老夫平生作詩,無及此之二句!”
此次見面之後幾個月,蘇軾還寫詩誇讚王安石“騎驢渺渺入荒坡,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王安石則說蘇軾:“不知更年幾百,方有如此人物!”
這纔是真君子真名士,政治上是一回事兒,私下裏是另一回事兒。不因爲政治立場的敵對,而失去公正目光。也不因站在對立面,而相互厭煩憎惡!蘇軾和王安石,都是值得欽佩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