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己方使用鱼丽阵对阵旧式军阵时,对方的步卒要首先面对己方战车的攻击,己方战车可以轻松地将对方步卒单薄的阵形贯穿撕裂,己方步卒赶到后可以轻松地将之解决,并同时分出一些步卒继续跟着战车推进,不必理睬敌方步卒。从夏、商直到西周,纯步兵部队一直存在,只不过随着战车战术的发展完善,早期的纯步兵部队由于战斗力相对低下,同等国力所支持的兵力规模的战斗效率也不如战车步卒混编部队,所以步兵在华夏文明圈军队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中原腹地打了一场在当时世人看来极为荒唐的战争:周天子与臣子之间因为互相斗气最后兵戎相见,结果天子战败。也是这一战让周天子的神圣光环被首次真正打破。没错,相信大部分读者都猜到了,这便是繻葛之战。此战中,出现了步兵与战车紧密合作的全新战术——鱼丽阵。
在车战流行的最早期(殷商及西周早期),兵车部队进行整体编组时,所有兵车不分先后全部沿横向一字展开列阵。在战车之前,车属步卒先以各伍为单位纵向对齐列队,然后各伍横向排列形成一条完整的战线。开战时可以让步卒与战车一起进攻,也可以选择让步卒给战车让出冲锋的通道,战车先行发起攻击,只不过这样容易造成己方阵形的混乱。牧野之战时,周军可能还在战车部队之后布置了一些纯步兵部队,并将辅兵进行武装,也编入这个步兵军阵中以增加可用兵力。
如果将整支军队视作一把利剑,那么在会战中战车部队就是这把剑进攻的尖锋,纯步兵部队则为剑身。从夏、商直到西周,纯步兵部队一直存在,只不过随着战车战术的发展完善,早期的纯步兵部队由于战斗力相对低下,同等国力所支持的兵力规模的战斗效率也不如战车步卒混编部队,所以步兵在华夏文明圈军队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牧野之战中,周军300乘战车一字排开,这样宽大的阵形在运动中难以维持,周军不得不在进攻中多次停止推进进行整队。《尚书·牧誓》中就有这样的语句:“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如此笨重的阵形,每推进六七步(先周时8尺为一步,约合今天的1.84米)距离就要停下进行整队。
经过数百年的时间,车战军阵(各乘的配合与更高建制单位的展开模式)在宏观层面上进行了多次改进,但微观层面(每乘建制之下单车与车属步兵的配合)上却一直保留旧有模式。车战布阵,步卒列队在战车之前,两者分开。步卒先发起进攻,战车发现敌军在战斗中暴露出的薄弱点后,发起猛烈冲击,一战定胜负。然而这种战术的缺点很明显:步卒陷入混战后,难以得到战车的及时支援;战车需要步卒掩护时,步卒可能没有力量去完成掩护任务,双方脱节的情况时有发生。
鉴于旧式战阵的这些弊端,经过数年干涉战争的锻炼,以及对东门之战失利教训的总结,郑军在战争中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战术——鱼丽阵阵法
鱼丽阵,取“鱼丽于罶”之意:每乘编制在布阵时步卒以伍为单位环绕战车侧翼及背后列队,看上去环绕战车的步卒队列像渔网,战车则是网中之鱼。进攻时车驰卒奔,战车冲击一举撕裂对方薄弱的步卒阵列后,己方步卒跟上战车的脚步一同围攻敌方战车。这样就能在战车选择先行发起冲击时既不会破坏己方军队现有阵形的严整性,又能更好地发挥战车的冲击力。当然,步卒的战术作用与地位也在鱼丽阵中得到了提高。如果第一次战车冲击不利,步卒上前协助战车,掩护战车完成回转重组再次冲击;如果不冲击,则步卒重新环绕战车列队转为防御。

鱼丽阵战法可以让战车与步卒更好地发挥出兵种自身的特长。从列阵方式看,鱼丽阵与之前战车和步卒分开列队的模式相比,每乘编制下需要编入更多的步兵,这也就造成了春秋时期军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每乘编制下编入的步卒数量越来越多。此战后各国也都开始采用鱼丽阵来编组、训练各自的战车部队。
当己方使用鱼丽阵对阵旧式军阵时,对方的步卒要首先面对己方战车的攻击,己方战车可以轻松地将对方步卒单薄的阵形贯穿撕裂,己方步卒赶到后可以轻松地将之解决,并同时分出一些步卒继续跟着战车推进,不必理睬敌方步卒。贯穿对方步卒阵形后的己方战车在步卒掩护下继续对战敌方战车也会占据一定的优势。
如果对方选择战车先冲击,那么迎击对方的是己方战车和步卒完整编队的阵形,己方将以绝对优势击退敌方战车,并趁着对方步卒阵列未完成重新整队之机对其发起冲击,将对方一举击败。可以说,只要双方甲士和步卒的装备水平与战术素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使用鱼丽阵的一方将占尽优势。更何况郑军在数年的征战中从未遭受过严重损失,军中士卒可谓能征惯战—此时各国都没有建立起职业化军队,军队战斗力的高低就看军中士卒参与军事行动的次数。
会战开始,果然如郑大夫子元(公子突)事先所预料的那样,凭借数年干涉战争的积威和鱼丽阵阵法更强的战斗力,郑军先击溃了联军左右两翼的卫、虢、陈、蔡几国军队,随即包抄中军的周天子王师。中央的僵持局面也随着郑军两翼夹击的开始而结束,混战中一支羽箭射中了周恒王的肩膀,王师战败,郑军追击百步距离后回师。逐北百步而退是先秦军礼,早期诸侯间的这种仪式性战争只是贵族间的争斗,分出胜负即可,不必赶尽杀绝。当然,这也是对战车的战地机动能力限制所做出的妥协。另外,此战陈、蔡、卫军队只是被郑军逐退,实际兵力损失并不大,如果郑军追击过甚,很可能激起几国军队与王师协同发动反击,胜负难料。

(上图)东周王陵陪葬车马坑“天子驾六”
此战,郑军凭借鱼丽阵战胜了兵力强于己方的周王室联军,初霸春秋。郑伯寤生虽多智却尽是些小聪明;郑国虽强,但其早先的威势更多还是来自于周王卿士一职,是周王室统御天下数百年的余威。郑伯寤生最初争夺天子卿士一职,就是为了扯周王室的“虎皮”来做自己驭使诸侯的“大旗”。而到了最后,又是郑伯自己把周王室最后的一点尊严击碎。与周王师对阵疆场还射伤周恒王本人,让周天子从神坛跌落,郑国获得了战斗的胜利却失去了原有的国际声望。击碎周天子威望后,周边那些大国忽然发现,天下是可以凭自己的强兵壮马来称霸的,他们一定也渴望用武力夺得霸权。郑国虽然可以笑傲中原诸国,但绝对敌不过周边那些庞然大物般的国家。
本文摘自《步兵崛起:先秦千年步兵进化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