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小童说星座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从赵襄子时期开始,赵国就已经是一个实际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权力的新独立国家,但是起先并未获得正统的承认。
何谓正统承认?除了其他国家,特别是强国,承认其国家的地位,还要有周王室的策命。因为获得周天子策命为诸侯后,赵国国君们可以完全摆脱晋国卿大夫的身份,在从事只有诸侯国君才可以从事的活动上,较为名正言顺。
由于赵国是晋国卿大夫分裂晋国而产生的新国家,与传统礼制不合,赵国如果想获得周天子的策命,必须要把握时机,下足功夫(韩国、魏国、田齐也是一样的),才有可能如愿。
赵国是如何正式成为诸侯的?
赵籍继位,成为新一任的赵氏宗主,史称赵烈侯。为何后人称其为“侯”?因为他在日后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
赵烈侯四年,齐国的公孙会以廪丘反叛齐国,投入赵国的怀抱,齐国田氏派遣田布率领齐军攻打廪丘,赵烈侯联合韩、魏,派兵援救廪丘。三国联军于龙泽与齐军展开大战,齐军大败,“得车二千,得尸三万”。
次年,三国联军承当时徒具虚名的周天子之命,继续伐齐,侵入齐国长城之内,再次取胜,甚至迫使齐国国君与三晋领袖一同朝见周天子,要求周天子命三晋为诸侯。
三国领袖终于在此时被周天子正式策命为诸侯。他们完全卸下了晋卿的身份,可以与其他诸侯国君平起平坐。
韩、赵、魏三国领袖被策命为诸侯,是中国上古史的一件大事,象征着从平王东迁以来,实力逐渐削弱、徒具虚名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到了此时连西周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礼制都无法守住。
虽然早在“三家分晋”后,三晋的实力已经足以和其他诸侯国相抗衡,但是“三家分晋”依然是违反礼制的行为,周天子如果真有实力,应当对三晋进行声讨。
然而,周威烈王非但没有如此,反而让三晋领袖堂而皇之列为诸侯。此举对周王室的威望与礼制产生了更大的冲击,让各国更加不需受到礼制的约束,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战争观念,进而让时局的演变不再与春秋时代相同。
赵烈侯的改革
赵襄子时期,赵国原本是三晋当中国力最强大的一国,甚至有统一晋国的可能。但在襄子去世后,赵国力求守成,再加上魏文侯重用大臣推行改革,让魏国国力超越赵国,成为三晋之首。赵烈侯受到魏国的刺激,遂决心推行改革。
赵烈侯的改革,是在相国公仲连的帮助下进行的。《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烈侯喜好音乐,曾想赏赐郑人歌者土地万亩,公仲连表面答应,但实际并未执行,而且称病不上朝。
这时赵国贵族番吾君从代地来到京城中牟,与公仲连会面,认为赵烈侯“君实好善,而未知所持。”建议公仲连向烈侯推荐牛畜、荀欣、徐越等三名贤才,于是公仲连将他们推荐给烈侯,成功使赵烈侯主动取消了赏赐歌者田地的计划,并任命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这便是战国初年小有影响的赵烈侯改革之滥觞。
赵烈侯的改革涉及政治与经济,主旨包含了“以仁义约以王道,选贤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查度功德。”牛畜出任的师,主掌百姓的教化;荀欣出任的中尉,负责指挥作战与官吏的选拔;徐越出任的内史,管理田租的征收与官吏的考核。
三人掌管这些权力与事务,再加上赵烈侯主动取消赏赐歌者田地的举动,代表赵国开始重视百姓的教化、官员的才能、租税的控管,赏赐不可单凭君主个人喜好为之,让赵国的能臣更易出头、租税收入明确、赏赐分明,改变了赵国的政治气氛。
由于史料记载的简略,赵烈侯改革的细节与成效已无从得知。但从后来接续担任赵国领袖的赵敬侯,在位十二年期间“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来看,赵烈侯的改革仍有其成效。
然而,从士阶层中选拔、任命重要官员推动政策仍是不够的,仍不足以让社会彻底改革,让国力提升更多。因此,一百年后,为了让赵国更加振兴,赵武灵王又推动一次规模更大、影响更为深远的“胡服骑射”改革,此为后话。
赵烈侯之弟武公是否掌权之谜
赵烈侯究竟在位多久,到现在还是一个未解的谜。《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烈侯在位九年后就去世了,其弟武公继位。
此事是否为真,史家意见也颇为分歧。赵国后人撰写的《世本》,以及魏国史书《竹书纪年》,都未出现武公继位的相关记载,也未曾出现武公的名号,让人对赵国的历史产生怀疑——是否无武公继位的史事?
但是,《世本》和《竹书纪年》本为两部残书,《史记》有记载但《世本》、《竹书纪年》没有记载的史事很多,《竹书纪年》又是魏人的记载且残缺严重,后人引用时也往往出现一些错误。如果根据《世本》和《竹书纪年》中没有武公的记载,就要否定《史记》记载的武公继位,需要非常慎重。
赵氏从春秋时期,就一直实施着不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间以兄终弟及之制。例如赵襄子以庶子身份继位,立原太子伯鲁的后代为继承人;襄子去世后,其子赵桓子逐走本为合法继承人的献侯,自立于代;一年后,赵国人杀桓子之子而迎立献侯。
此一系列事实说明,赵烈侯死后由于其子年纪尚小,无法继位为侯,烈侯之弟武公掌握赵国实权,是很有可能的,但可能是因为有了赵桓子自立为国人不喜的教训,武公掌权后并未称侯,这才导致《世本》无法记述武公继位之事,《竹书纪年》也因此未曾出现武公年号与魏国年号的对照。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