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霞運動新發現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李時珍丨奮鬥一生沒見到成果面世
本 ?期 ?導 ?讀 ? ?
很多古代名醫的行醫經歷,不只有光鮮亮麗一面,還有不少不爲人知的辛酸。
一說起古代名醫,好多人都想到的是他們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的傳奇故事,但其實,很多古代名醫都是命運坎坷,行醫之路也不是很順利,有着辛酸經歷。
孫思邈丨久病成醫的典型
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名醫孫思邈,讓他下定決心學醫的原因很簡單:從小身體不好,總生病。有些記載,說他大病就得過三次:兩次患熱病,一次患冷痢,在當時都是非常嚴重的病。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曾自訴「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說他從小身體就不好,總是生病看大夫,家中的積蓄都花光了,而且「平生數病癰疽」,一直受病痛折磨苦不堪言。
還有一種說法,除了孫思邈從小身體不好,他父母在他7歲時,先後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和粗脖子病(即甲狀腺腫大),那時這兩種病幾乎無法治癒,一家人都受病痛折磨,讓他下定決心學習醫術。
有像孫思邈這樣的名醫,是自己從小生病,受盡折磨,而後走上醫路的,也有家族遭遇瘟疫「滅族」危機,選擇學醫的。
提起漢代的張仲景,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鉅著。在這部書的序言裏,可以瞭解他學醫的初衷。張仲景出生於一個二百多人的大家族,在古代絕對是人丁興旺,然而東漢末年戰亂四起,加上疫病流行,他的家族也不能倖免於難。在不到十年時間裏,家族中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去世,而死於傷寒的又「十居其七」。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心族人多數死於傷寒,讓他開始決定學醫,甚至放棄官位,去研究醫學寫著作。
大夫治病救人,應該是很受人尊敬的職業,但是在古代,行醫是被人瞧不起的行業,扁鵲、華佗這樣的名醫都曾遭遇過「歧視」,而這樣的情況,至少在明代還存在。
就像明代李時珍,家中幾代行醫,父親也是醫術高明的大夫。他小時立志學醫,最先阻止他的就是父親,原因就是行醫被人瞧不起,讀書,考科舉當官纔是好的出路。但是這不妨礙李時珍熱衷醫學,他從小就跟着父親看病、記藥方、學認藥材,很小的時候就能識別好多種的藥材。
可當時,中醫雖然發展了幾千年,記錄藥材的藥典還是不全面。關於藥材的書特別的少,還有很多的藥材都沒有記錄,有些藥材的記錄和病症對不上,甚至有些直接就是錯誤的。李時珍覺得,這樣會耽誤好多人的病情,也會給那些想要學醫的人誤導。
他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決心要編寫一部包括大量藥材以及對應病症的書。於是,他當了一個民間醫生,開始了走南闖北的「採風」生涯。
在這個過程中,他需要親自上山採藥,親自品嚐那些藥材,還遇到過中毒的情況。後來他一直都是白天上山採藥,給人看病,晚上記錄藥材的樣子,味道,能治的病症。
李時珍回到家鄉後,用了二十七年時間,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願,編寫成了《本草綱目》。但是,這本堪稱偉大的醫學著作,李時珍卻沒有親眼看到它出版,在他76歲離世時,《本草綱目》的刻板還沒結束,3年之後才正式面世。
這些古代名醫成名背後,各有各的不易,比如華佗、扁鵲,都是遇到死亡威脅;張仲景、孫思邈都是親人或自身感受過病痛的折磨;李時珍、陶弘景行醫和寫作醫書過程艱難······但即使遇到歧視、不被理解,他們還是堅持付出辛苦,治病救人、研究醫術,沒有被這些困難阻礙。
也許他們的故事對於現代人來說也有啓發,或許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業,必然要經歷困苦和考驗,看看名醫們遭遇的人生困境,不妨堅強樂觀、另闢蹊徑。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