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母三遷”的故事人人皆知:孟母爲了孩子能有個好的教育環境,先後搬家三次。古時有孟母三遷,看來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確實很大。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三字經》裏有一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就是孟母教育她的兒子孟軻的故事。

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孟母三遷”的故事對我們現代教育還有多少啓發意義呢?

最近朋友和我分享了一個故事,顛覆了以往讓我對“孟母三遷”的觀念,也讓我意識到在現代教育裏我們應該建立的新的思維模式。

01.

“孟母三遷”的故事人人皆知:孟母爲了孩子能有個好的教育環境,先後搬家三次。第一次搬到了墓地邊,見孟軻整天學哭喪上墳的人哭哭啼啼,覺得這裏的環境對孩子不好,於是就搬去了一個集市旁邊。孟軻見商人們整天吆五喝六很好玩,就跑去跟着學,孟母怕孟軻整天沉迷於商賈之術,於是就搬到了一所學堂旁邊。

孟軻就每日跟着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最終他在媽媽教育的影響之下,成了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三遷”的故事有一定的啓發意義,孟母這麼做,也確實把孩子培養成了才。但我們在沿用古人育兒方式的同時,也應該考慮時代和整體環境的變化。

在我看來,其實孟母三遷更像一個寓言故事,所講的道理並不一定在每種情況下都適用。

可是相對比戰國時的地廣人稀,搬家對於孟母來說也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着眼於現在社會,帶着孩子搬家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就是生活成本太高,而且搬來搬去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

02.

朋友跟我說,兒子才上小學三年級,最近一直跟他生氣。他哄了三個星期都沒哄好,甚是發愁。

一般來說,如果不是什麼特別的事,幾天時間哄哄孩子也就好了。我好奇地想知道,爲何這次他的孩子會和他冷戰這麼久。

朋友說到,兒子在班上有幾個玩得好的男同學,那幾個同學的學習成績不好,下課也總愛打打鬧鬧。本來他也沒多想,但後來他發現兒子的學習成績在不斷下降,也變得很貪玩,於是他就不允許兒子再和那幾個同學一起玩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和孩子媽媽也溝通過了,實在不行,到時候我們就給他換班。古時有孟母三遷,看來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確實很大。”朋友這樣說到。

但孩子的心性豈是換班就能輕易改變的?

帶着這種疑問,朋友想看看孟母三遷是否還值得借鑑。

後來,朋友給孩子換了班級。起初還有點效果,孩子確實沒有像之前那麼貪玩了,但孩子的成績卻沒有明顯的上升,孩子只是更加沉默了,性格也不再陽光。

事實證明,孟母三遷的啓發意義已經不適合現代教育。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一種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真正有幫助的思維模式。

03.

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

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家庭教育。孩子從出生以後,第一個成長的環境就是家庭。可以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絲毫不比社會和學校教育差,甚至比這兩者都更強大。

孩子的問題根源在於父母,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一般來說,孩子從小就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所以父母的一舉一動其實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父母就是孩子第一個學習模仿的對象。

當孩子看到父母之間和諧相處,內心也會感到溫暖。如果父母每天都因爲很小的事情爭論不休,那麼孩子也會變得不愛說話,或者一說話就讓人感覺刺耳。總之父母的情緒影響着孩子的心情。

所以,當父母在指責孩子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下這其實這不是孩子的錯?真正的原因,是夫妻之間的溝通太少,總是互相指責。當孩子看到這些,在沒有其它更多模仿對象的環境裏,在孩子的大腦中,父母的這些表現已經成爲了孩子看到的人生的全部。那麼,試問,孩子在這樣的成長環境成長,又怎能學會開朗地表達和自然地釋放自己的情緒呢?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首先應該做的不是一味地去指責孩子,而是應該先檢查自身存在的問題。比如可以想想夫妻之間最近的溝通是不是太少,或者是不是忽略了某些細節。

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以爲,自己說出去的話,就是我們所想表達的。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因爲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聲音,那些不能表達出來的情緒只是被自己壓抑或是僞裝了。我們連自己的情緒都不能很好地感受和表達,又怎能很好的體會孩子的情緒感受呢?

有時候有些消極情緒不宣泄就會壓抑在自己的身體裏,長此以往,就會出現身體的疾病,對別人發泄了又會傷害到別人,如何能正確處理呢?

“當你……我感到……因爲……”這是心理老師交給我們的一種模式,我也試了好多次,挺有效果,很管用。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將進一步努力實踐,爭取更好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同時也嘗試更準確地感受別人的情緒感受,從而進一步促進有效的溝通。

給我們的孩子愛和平等

我們日常生活時,常以愛之名,做着傷害孩子感情和身心發展的事情。

孩子所需要的真正的愛應該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對孩子的一種信任,對孩子的一種傾聽。當孩子與你說話時,放下手中的活,認真看着孩子和聆聽孩子所說,並隨時給予回應。

那麼,要想達到父母和孩子雙贏的真正的愛,就要充分調動父母的智慧,把對孩子的愛轉化爲孩子想做的事,而且讓孩子在自己做的過程中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真正理解父母的愛。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回答“愛在孩子的眼裏到底是什麼”。傾聽,理解,尊重,也許這些才能體現出父母對孩子的愛。

如果對自己的住宅不滿意,最好的解決方法當然是買套新房子;如果對自己的鄰居有意見,最好的解決方法當然是搬走,換個鄰居。

可是,我們是不是有能力隨便搬家、換房子換鄰居?

另外,就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換了房子和鄰居,是不是就能保證自己對新房子百分百喜愛,對新鄰居百分百滿意?如果不滿意,是不是又要接着搬家?難道我們真的要效仿孟母三遷嗎?

所以,搬家這個方法我們實在用不起。實際上我們還可以退而求其次:先裝修房子,再跟鄰居好好談一談,相互包容一點。

同樣的道理,當家長覺得所處的外部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不是很有利,而且又無法逃避的時候,家長們首先要學會爲孩子“過濾”環境,並同時對自己進行教育,讓自己獲得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從而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成長道路。

逃避不如解決問題,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們教育孩子需打破“孟母三遷”式的固化思維,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成長道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