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明明別人主動想把心事告訴你,但不管你怎麼安慰TA都沒用,在你爲TA出謀劃策的時候,TA不爲所動,或是以各種各樣的“這個不行的”,“這個不可能的”,“這個沒用的”等等理由來否定你的建議。換句話說,當一個說自己需要安慰的時候,有可能TA並不是指需要你的開導與建議。

每個人都脫離不了與他人的聯接,人們的一生都是活在各種人際關係裏面,比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等等。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着各式各樣的人際交流與活動。有時候,是別人需要我們幫助,有時候,是我們需要別人幫助。在比較親密的人際關係中,有一種交流叫做安慰。安慰得好,關係就會變得更親密,安慰得不好,可能就沒有下一次機會了。因此,瞭解一些在安慰別人時的注意事項,就顯得很有必要。

需要安慰的人,意味着TA可能正處於感性狀態,或是傷心,或是氣憤,或是焦慮。除了這些情緒類型不一樣之外,人們尋找安慰的目的與需求也會不一樣,這就意味着我們安慰的內容也要隨着當事人需求的不同而不同。這也是爲什麼有些人會覺得需要安慰的人很嬌情,因爲不管自己怎麼安慰TA都沒用。其實這只是我們理解錯了TA們的需求而已。

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明明別人主動想把心事告訴你,但不管你怎麼安慰TA都沒用,在你爲TA出謀劃策的時候,TA不爲所動,或是以各種各樣的“這個不行的”,“這個不可能的”,“這個沒用的”等等理由來否定你的建議。甚至在你試圖開導幫助TA的時候,你的話沒講完就被打斷。這種消極的態度,很容易就把抑鬱的情緒傳染給到你,直到你自己開始變得不耐煩了,甚至是生氣了,離TA而去。

其實,“安慰”只是我們平常使用最多,也也最熟悉的一個詞彙。我們習慣性地理解“安慰”就是要去幫別人開導心結,疏導情緒。但在現實中,“安慰”會被當做一個較爲籠統描述的單詞來使用。換句話說,當一個說自己需要安慰的時候,有可能TA並不是指需要你的開導與建議。

這就可以解釋爲什麼有些人明明主動想把心事告訴你,想要你的安慰,卻又不聽你的良言。尤其是當你的指導與建議沒講兩句的時候,對方就開始講述另外的故事時,這會讓安慰者更加鬱悶。不明所以的人最後可能會有內心想“那你到底想怎樣?”。假設你是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判斷對方的真正需求是要傾訴,TA需要通過傾訴來釋放自己內心積壓的情緒。而你的安慰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傾聽,肯定其內心的感受與想法。當你發現對方傾訴完之後,你也沒說什麼話,TA就會很感謝你。

同樣的,當我們的建議不斷地被對方否定的時候,我們就要分析一下,對方是否真的需要建議。如果不需要建議,那我們就不用急着給予建議。然而,有時候,對方的否定或是事情分享到一半之後就不願意再說下去。那我們就要自我覺察一下,是否在“安慰”他人的時候,我們無意識地加入了一些“評價”或是“指責性言論”,有時候,一些大道理也容易給人一種“站在道德最高點來說教當事人”的感覺。這些情況也很常見,它們常常是我們急於去“安慰”和幫助別人時的無心之舉。因此,想要更好地安慰別人,這些小細節,我們都有必要先去了解一下。

本文屬於天音心理諮詢中心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助理申請轉載並標明出處,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