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節,青年歲月大約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奮鬥的一段時光,“比較有勇氣,喜奔赴理想,天真未失,衝動頗強,煞是可愛”,今天,一起來看看那些“可愛”的青年。

我們整理了一些名人

在20歲左右的時光片羽。

讀完你就會發現,

和他們波瀾壯闊的一生相比,

他們的20歲並不總是意氣風發,

雖然時有坎坷和失意,

但卻少有頹喪和自棄。

他們用青年時代,

爲自己的一生做了最好的鋪墊。

海明威

海明威剛過完21歲生日,他母親就提出最後通牒:要麼找一份固定的工作,要麼搬出去。海明威選擇了搬出去,到芝加哥當了一年《合作福利》的編輯,這是一份宣傳合作投資的機關報。那年冬天,他認識了他在文學界頭一位重要的朋友舍伍德·安徒森。

沈從文

沈從文21歲時從鄉下前往北京,勇敢而天真地說自己“來讀書”。但生活上新的起點帶來了新的問題,第一件事即怎麼樣活下去。在北京的嚴寒下,他靠一件破夾衫對付了兩個冬天,手足都凍得發了腫,有一頓無一頓更是常事。“ 好在年青氣概旺,也並不感覺到有什麼受不住的委屈。”

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20歲的時候,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導師之一:弗蘭茨·卡夫卡。一天下午,他翻開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如癡如醉地讀了一個通宵。這一年,他悟到了文學創作的路,立志要做小說大家,並“讀遍到那時爲止人類撰寫的不朽的長篇小說和優秀的短篇小說及其他作品”。

曾國藩

曾國藩21歲時考取了秀才,在此之前他已經連考多次。儘管天分不高,可他始終讀書治學不輟,修身齊家不殆,並堅持寫日記到臨終前一天。用他自己的話說:“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

霍金

在牛津上學的最後一年,21歲的霍金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醫生判斷他只能活兩年。“出院後不久,我做了一場自己被處死的夢。突然意識到,如果我被赦免的話,我還能做許多有價值的事。”他後來說。

錢鍾書

錢鍾書19歲那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一入學就發宏願“橫掃清華圖書館”。當時清華圖書館藏書很多,中文洋文都有,整日開放,但許多同學都摸不到門,錢鍾書卻是地道的行家。許多人說他是“清華狂人”,而他自己直言:“一個人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識妄人。”

愛因斯坦

1900年,21歲的愛因斯坦從蘇黎世工業大學畢業。由於他對某些功課不熱心,以及對老師態度冷漠,被拒絕留校,畢業後也一直找不到工作。但即使如此落魄,他在給妹妹的信中還是寫道:“唯一使我堅持下來的,唯一使我免於絕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終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竭盡全力,從沒有荒廢任何時間。”

史鐵生

21歲那年,史鐵生被朋友們抬着出了醫院,這是他走進醫院時怎麼也沒料到的。他再不能走,對未來懷着希望也懷着恐懼。但他始終記得醫院的王主任對他說的那句“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慢慢地去做些事,於是慢慢地有了活的興致和價值感。

餘華

1980年,餘華20歲,那時他剛剛開始喜歡文學,正在寧波第二醫院口腔科進修。有位同屋的進修醫生知道他喜歡文學,而且準備寫作,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他,自己從前也是文學愛好者,也做過文學白日夢,勸餘華不要胡思亂想去喜歡什麼文學了,說:“我的昨天就是你的今天。”餘華當時回答他:“我的明天不是你的今天。”

有人青春遠去,

就一定有人風華正茂。

風華正茂的中國青年們,

在過去幾個月的戰“疫”中,

爲我們展現了最好的模樣。

作爲戰“疫”主力軍的90後、00後,

昨天還是父母眼中的孩子,

今天已經成了新時代共和國的脊樑。

我們記得那個

說“我不能哭,我哭的話護目鏡就花了,

就幹不了事情了”的

22歲護士朱海秀

我們記得那個

雙手被滑石粉、消毒液侵蝕得觸目驚心的

22歲護士胡佩

我們記得那個

除夕夜離開父母

偷偷跑到火神山處理垃圾的

97年小姑娘伏雨佳

我們記得那個

說“穿上防護服,我就不是孩子了”的

00後小姑娘劉家怡

我們記得那個

因爲長時間戴手套雙手皺得不成樣的

90後護士王濤

我們記得那個

憑着執業證書沿路“闖”過多處卡點

第一時間趕回武漢上班的

99年護士梁順

我們記得那個

用rap表達抗疫態度的

00後高三學生劉翌新

和他們一樣的青年,

在戰“疫”中還有很多很多。

曾經的90後、95後、00後,

被說成是經不起摔打的一代,

然而時至今日,他們早已用

勇敢、智慧、熱血、赤子之心

證明了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