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就有爲求長生不死遍尋古方煉製丹藥研究發現,無論是先人的智能,還是現代的科學實踐,都證明了粗茶淡飯、少食與健康有着莫大聯繫。”意思是說,喫得太多,超出了腸胃正常的消化功能,將致使食物長時間停留在腸胃裏,給脾胃造成較大的負擔,使得營養物質不能被及時消化、輸布和吸收。

健康長壽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所追求的東西。古代就有爲求長生不死遍尋古方煉製丹藥研究發現,無論是先人的智能,還是現代的科學實踐,都證明了粗茶淡飯、少食與健康有着莫大聯繫。

我國古代醫學家:飽食成癖病

我國古代醫藥學家非常重視食養。如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闡述:“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唐代著名藥學家孫思邈也認爲“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養生也。”

食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少食”。陶弘景告誡說,飲食“爲益亦多,爲患亦切。多則切傷,少則增益。”在《千金要方》中,孫思邈也多次強調:“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耳”;“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

爲什麼要少食,《素問·痹論》的解釋最直接:“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意思是說,喫得太多,超出了腸胃正常的消化功能,將致使食物長時間停留在腸胃裏,給脾胃造成較大的負擔,使得營養物質不能被及時消化、輸布和吸收。久之脾胃受損,疾病叢生。

要長壽,先從“少喫”開始

德國健康學家:少食有益健康

德國健康學專家彼特·亞克思教授曾提出少食有益健康的諸多理論與實證。有一次,他的門診來了一位出國旅行前做健康諮詢的女士。就外貌判來她只有65歲,看到病例卡時才發現她已經84歲了。亞克思教授嚇了一跳,連忙向她請教保青春的祕訣。那位女士說:“我其實不常運動,特別之處是從我31歲結婚後,我先生和我每週固定禁食一天,不管生活中發生任何狀況,都儘量保持鎮定,處之泰然。”由此看來,少食與保持心境平和,纔是養生關鍵所在。

最新研究:少食延壽

少食會讓人不容易罹患腦中風、腦梗死、心肌梗死等疾病。最新研究發現,減緩老化速度、延長壽命的方法只有一種:減少能量消耗和熱量供應,減緩新陳代謝速度。也就是說,喫的少,活得久。

免疫力衰退是誘發癌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正常的人體中,癌細胞會不斷產生,但通常在尚未達到癌症發病程度就被消滅了,這是人體具有免疫力的緣故。免疫力是維繫人體健康的守護神,免疫力沒有衰退,癌細胞就不會發病。縱使在人體內存在癌細胞,我們也能與癌細胞共存活到老。

能讓免疫力不衰的最佳良方就是少食。日本九州島大學久保千春教授曾以老鼠做實驗,結果發現,控制卡路里的老鼠壽命可延長2倍;再加上脂肪攝取量的限制,壽命可再延長3倍。美國加州大學的沃爾夫德教授也以少食方式飼養老鼠,證明了少食能提升免疫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