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修了接納力,就沒有情緒了嗎?

總編 |終審:袁麗娜 圖文編輯:潘存英 |林芳

疫情期間的一天早上,我坐在沙龍上發手機信息。

兒子問我:“媽媽,我們早飯喫什麼?”

我回答:“問你爸爸,我這會兒有點兒事情要處理。”

兒子遂轉向爸爸:”爸爸,我餓了。”

爸爸收到信號,馬上去做早餐了。

不大一會兒,爸爸端了兩碗肉絲麪放在客廳的茶几上,順便喊兒子喫飯,沒有喊我。

我以爲孩子爸只給兒子做了早餐,沒有做我的,內心就有些生氣了,心裏面還有個聲音說:“每次都只喊兒子喫飯,不喊我喫飯。每次做早餐,大多也是隻給兒子做,不給我做。只疼兒子,不疼老婆。果然是兒子是自己的好,畢竟是親生的,老婆是外人呀。”

那個當下,我又突然間想起,孩子爸通常做好飯後都是隻喊兒子喫飯,不喊我喫飯。我曾問過他爲什麼這樣,他說我是成人了,不需要額外喊和照顧,孩子小,需要額外照顧和喊一下。我表達了自己也需要喫飯被喊,這樣會感知到自己是被關愛的。孩子爸聽後一陣唏噓,之後依然我行我素。我倍感心酸了一段時間之後,決定好好地愛自己,增加自己內心的力量。無論他怎樣做,我修煉自己承接的能力就好了。做了這個定向之後,倒也沒有因此而再大動干戈。

可那個當下,我發現自己內在的那份委屈依然還在,依然會有一種自己不被重視和看到的感受。好在我只是在心裏面腹誹着,並沒有在語言和行動上面表現出任何不滿,依然低着頭忙着發信息。

誰曾想,兒子過來準備喫飯的時候,就聽見孩子爸衝着兒子喊了一句:“XXX,給你媽媽拿雙筷子,和你一起喫。”

我聽到這個話後,不禁大喜,忙放下手機,走到廚房問孩子爸:“你也給我做早餐啦?那兩碗肉絲麪裏面,也有我的一碗,對麼?”

孩子爸淡定地回覆:“是的,有你的呀。趕緊去喫吧!”

我立即茅塞頓開——《接納力》傾聽章節中的忍住不說原來是這樣用的呀! 忍住不說,別人纔有機會說;忍住不說,才能讓我們看到事情的真相。

喫飯的時候,我想起孩子爸的手指前幾日被門夾了一下,特別疼,遂想關心他一下,便問他:“你的手指現在怎麼樣了,還疼麼?”

誰曾想,孩子爸居然說:“你把你的手指放門裏面夾一下試試。”

一句話噎的我說不出話來!心裏面卻在腹誹着:“真是好心被當成驢肝肺,我明明是關心你,你不領情也就罷了,還讓我把手放門裏面夾一下試試,什麼人呀!”這回,心裏這麼想着,嘴巴上面就直接嘟囔出來了。

孩子爸聽到我的話,便低頭喫飯,沒再做聲。我看到自己委屈的情緒又來了,想着自己明明是好心的想要關心他,怎麼就被他這樣給噎回來了,真的很想要和他再理論理論。但後來卻一句話都沒有說,只是又和他聊了其他的話題,一起開開心心地喫了一頓早餐。

稍後,當我再次梳理這個事件的時候,發現自己之所以能做到那個當下沒有去和孩子爸理論誰對誰錯,爭個你死我活,是因爲我看到自己感到委屈的背後其實是想要關心孩子爸,被他沒好氣地回覆後便有一種不被看到和不被懂得的感受,這份情緒和感受是真實存在的。但在行爲層面,我的內在並不想和他理論,爭個你死我活來破壞家庭氛圍。我更不是想要通過對他的關心得到他的認可和回報。我不過是真的想要關心他這個人。十指連心,喫飯的時候,我能看到他的手指蓋那裏還是黑黑的且腫着呢,拿筷子的時候,一直都是翹着的,不用問都知道挺疼的。他那樣沒好氣地回答了我,很可能是覺得我明知故問,他也有點兒生氣。既然我已經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他的關心,我的需求便達到了,他怎麼表達,便是他的事情了。

原來,《接納力》共情章節中所講的 看到自己, 便可以看到他人是這樣用的呀。共情完了,順帶着就可以劃界限啦。

傾聽到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便可以共情到自己那個當下的真實感受,然後就可以在行爲層面上面劃清界限。那個當下的轉化,就在一瞬間。

原來,修習了接納力,不是沒有情緒了,修習了接納力,更不是要滅掉我們的情緒,而是通過修習,不斷地將接納力的各個主題內化在我們的骨子裏,以便我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可以從容地應對,從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過上我們自己想要的溫暖、和諧、充滿愛的生活。

延伸閱讀

END

- 作者介紹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