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陸軍武器裝備貫穿始終的指導思想是省錢,日本畢竟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一分錢需要掰開使用,大頭兒概莫能免的投到了海軍,陸軍相對就有些捉襟見肘。

比如二戰時期日本對三八大蓋的使用之所以比較狂熱,是因爲他們不準備量產浪費子彈的衝鋒槍;再就是日本的迷你坦克,裝甲非常薄弱,唯一的好處是人高馬大的敵軍利用不了,因爲他們鑽不進去。

日本陸軍配備的機槍也是完全出於這個思路,講究精度,而不是像歐洲戰場上的對手們那樣全靠互相傾瀉彈藥。

日軍在二戰時期常用的重機槍主要有三種:三年式、九二式、一式,這三款外形基本差不多,都是氣冷式機槍,彈板供彈,而不是彈鏈供彈。

三年式的原型是法國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是在此基礎上由南部麒次郎作藍本研發而成的一款氣冷式重機槍,於大正三年(1914年)開始裝備軍隊,三年式是抗戰初期日本陸軍使用的主力重機槍型號,子彈口徑爲6.5mm。

大家更熟悉的九二式重機槍,則是在三年式的基礎上將子彈口徑改爲7.7mm,這樣可以更具殺傷力。九二式機槍是日本侵華戰爭中被最廣泛使用的重機槍型號。

一式重機槍僅是把子彈的長度做了加長調整,這樣就實現與九九式步槍的互通,解決了後勤供應的難題。

他們全部採用供彈板來供彈,不是鏈式供彈,每個彈板容納30發子彈。

以九二式重機槍爲例,介紹一下彈板供彈方式的優缺點:

優點之一就是射擊精度高,理論上來說,射速越低,射擊精度就會相應提高,比較節約子彈,毫無疑問,衝鋒槍的的射擊精度一定是比衝鋒槍高。

之二是彈板可以回收利用,這一點也相當符合日本陸軍的節儉精神。

之三是裝填速度快。

與彈鏈供彈的重機槍相比,它的缺點同樣突出:

缺點之一是射速低必然導致火力不夠強大,30發一換彈板,導致持續性較差,彈鏈供彈的重機槍很容易打出每分鐘上千發子彈的成績,而九二式的射速只有400-500發之間,火力減半。

之二是彈板在運輸、戰鬥的過程中只要磕碰,就容易產生變形,導致發生子彈卡殼現象。

在侵華戰爭初期,日本的對手是火力同樣不高的中國軍隊,陸軍的這幾款重機槍完全可以壓制應付,所以在設計和裝備思路上也就缺乏重起爐竈的考量。但之後到了太平洋戰場後期,面對火力威猛、毫不算計彈藥成本發起反攻的英美軍隊,表現縱使捉襟見肘,也根本沒有推倒重來的時間和資源了。

九二式重機槍槍體上的散熱片在中國軍人看來,很像是鬥雞奓羽,再加上射擊時所發出的有節奏感的“咯咯咯”聲,被中國軍人戲稱爲“雞脖子”,英美軍隊則把它叫做啃木頭的“啄木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