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

周丽君 易车研究院首席分析师

李懿欣 易车研究院行业分析师

前言

2020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终端销量仅有320万辆,同比大跌38.52%,绝大多数车企的一季度完成率仅有15%左右。在剩下的三个季度,车企争分夺秒“补量”在所难免。

4月少部分车企销量已出现同比增长,5月中国疫情渐进尾声,再加相关政府陆续放宽限制与刺激消费,汽车行业正迎来强势复苏,“五一假期”多数4S店人头攒动,为车企积极“补量”营造了不错的环境。但“后疫情车市”充满变数,更多用户会重新决策,对车企的节奏把控与弹药储备提出更高要求。

易车研究院基于用户,围绕“就业、收入、消费、购车”主线,共梳理出十二条“补量”通道,整体看“补量”的空间还是挺大的,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车企,且非常紧迫。

由于“补量”任务重、时间紧,自然会对车企的运营效率、财力储备等提出更高要求,意味着管理更完善的强势车企,极有可能在“补量”阶段越战越勇。后疫情车市的“补量”之争,将成中国车市优胜劣汰的加速器 ,预判2020年中国乘用车TOP20终端销量集中度将突破80%,TOP10将突破60%。

为了有效应对疫情冲击,更好抓住市场长期机遇,建议车企“战略前移”。

报告正文

疫情冲击车企年度销量目标,后疫情车市“补量”在所难免

2019年底2020年初不少车企踌躇满志,抡起袖子准备在2020年打个翻身仗或大干一场,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彻底打乱了大家的战略部署。2020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终端销量仅有320万辆,同比大跌38.52%,其中受冲击最严重的2月,仅有20万辆,同比下滑高达78.01%,绝大多数车企的一季度完成率仅有15%左右。虽然期间长城等部分车企主动调低了销量目标,但如何实现销量突围仍是今年总部、大区等各级销售老总的“紧箍咒”。3月疫情快速好转,车市销量反弹至107万辆,在今年剩下的三个季度,车企争分夺秒“补量”在所难免

中国疫情渐进尾声,车企急需抢夺“补量”先机

2月中国疫情快速蔓延,但在中央坚强领导下,3~4月快速好转,消费恢复。4月29日北京市政府宣布“4月30日零时起北京应急响应下调为二级”消息之后的半个小时内,去哪儿网平台的北京出发机票预订量较上一时段暴涨15倍,度假、酒店等其他旅游产品搜索量也上涨3倍。消费恢复势头惠及汽车行业,4月少部分车企销量已出现同比增长,5月中国疫情渐进尾声,再加相关政府陆续放宽限制与刺激消费,汽车行业正迎来强势复苏,“五一假期”多数4S店人头攒动。各种利好因素,为上汽通用、上汽大众、北京现代等急需抢夺“补量”先机的主流车企创造机遇

超40%用户推迟购车,2020年中国乘用车核心战场在“后疫情车市”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剧烈冲击正常购车计划,据易车研究院调查发现,2~4月的潜在购车群体,不到30%愿意按原计划完成购车,超14%表示会放弃购车计划,上述数据与一季度车市销量同比大跌38.52%交相辉映。核心亮点是在2~4月的调研数据中,有超40%的用户决定推迟购车,占大头,再加多数购车决策会在一两个月完成,不排除二季度的中国车市,出现一定规模的购车小高潮现象。另外在新增意向用户的2020年购车调整计划中,超60%更倾向大品牌,超50%准备更换意向车型/品牌,超40%有降低购车预算的意愿。5月起中国乘用车市场将进入“后疫情阶段”,广大车企2020年的疯狂“补量”与大决战才刚刚开始,且“后疫情车市”充满变数,更多用户会重新决策,将给车企创造更多“补量”机会,并对车企的节奏把控与弹药储备提出更高要求

本“补量”报告基于用户,以就业-收入-消费-购车为主线

如何抢夺“后疫情车市”先机的分析角度有很多,包括政府层面的刺激政策、车企层面的补贴措施等,本“补量”报告基于用户,以就业-收入-消费-购车为核心主线。这是分析车市最基础、最原始,也是最坚挺的一条线,哪怕短期预测有偏差、有波动,最终都得回归到这条基准线

疫情降低人员流动与沿海就业率,助力车企挖掘留乡与返乡等回乡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年初疫情对我国就业形成较大冲击,尤其是打工群体。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国农民工外出务工数只有1.2亿人,比去年同期减少5000多万。由于四五线等低级别城市是人口输出的重点,占了车市销量的大半,一旦进入“后疫情车市”仍有大量农民工等滞留老家,客观上有助于车企挖掘留乡与返乡等回乡型用户的“补量”空间,其中周口、阜阳、上饶、毕节、达州等都是核心潜力区

疫情加速小商小贩向线上转移,助力车企挖掘物流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此次疫情让线下交易有种鬼哭狼嚎的感觉,不少商场店铺、路边小店等纷纷贴出关闭或转让之类的告示,其中有不少小商小贩正加速向线上转移,助力车企挖掘物流公司等商用型用户的“补量”空间。新冠肺炎疫情逐渐消退的4月,重卡销量飙升至17万辆,同增43%,堪称有史以来最好成绩,物流车等需求强劲。以顺丰为例,2017~2019年干支线车辆由3万辆升至4.3万辆,随疫情进一步刺激物流车市,2020年有可能突破5万辆

疫情对国家服务人员的收入影响少,助力车企挖掘公务员、军人等国家服务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广大微小型私营企业和打工群体深受冲击,比较而言公务员和军队相对稳定,目前也没大规模裁减公务员与裁军的消息。2018年公务员狭义人数达500万人,广义超1000万人,以及靠财政供养人员达4000万人,上述人员的收入与消费,大幅高于广大打工群体,也是车市消费的中流砥柱。2019年中国军人总数超过200万人,将衍生出军车、军官个人及军属等广大购车需求。疫情冲击进一步凸显公务员、军人对中国车市的重要性,建议广大车企积极挖掘上述群体的“补量”空间,不仅要努力争取成为自己的用户,更要将其转化为自己打入优质消费群体内部的代理人或经纪人

疫情凸显大城市的消费高地价值,助力车企挖掘城市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由于疫情,导致大量流动人口滞留基层,可能半年或全年,属于短期行为,助力车企暂时性“补量”。从长期看,车企更得注重高级别城市,级别越高收入相对越高。在疫情快速改善的3月,消费能力和吸引流动人口能力更强的一二三线城市,对车市的贡献快速增加。3月一二三线城市的终端销量占比分别为9.47%、17.89%、25.01%,不约而同比1月的8.03%、5.05%、23.57%有一定提升

疫情助推线上消费,提升外卖、快递等收入水平,助力车企挖掘互联网搬运工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快递与外卖小哥成了疫情期间的美丽风景线,甚至是生命线。相关企业也得到较好发展,顺丰一季度业务量同比增长77.14%,韵达增7.06%,圆通增0.48%,疫情期间美团平台新招聘33.6万骑手……相关从业者自然能得到更好收入,京东、顺丰等快递小哥的月均收入达万元,多数外卖小哥的日均订单由不足10单升至11~20单。目前互联网搬运工总人数超千万人,将成为“后疫情车市”广大车企的重点“补量”对象

疫情加速车市消费重心上移,助力车企挖掘高端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近几年中国车市的消费重心持续上移,入门车市销量占比由2017年37.14%下滑至2019年31.12%。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已造成大量失业,扩大低收入群体,影响消费,进一步推动中国车市消费重心上移。广大车企为了挖掘“补量”空间,务必要积极上探,对以入门销量为主的广大中国品牌,上探任务迫在眉睫

疫情强化政府扶持力度,助力车企挖掘政策敏感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为积极有效抗击疫情对中国汽车消费的冲击,近两三个月,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出台各项鼓励政策:放宽城市限购、国六新车补贴、加速老旧车淘汰、鼓励置换、汽车下乡补贴、延长新能源购置税减免与补贴……如此多的刺激政策,相信2020年二季度的车市会有个小高潮,助力车企积极挖掘政策敏感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疫情加剧车市价格战,助力车企挖掘价格敏感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从2月至4月广大车企发起了一轮轮降价促销,纷纷推出过亿元的补贴:上汽通用五菱10亿元、长城汽车6亿元、长安欧尚10亿元、奇瑞5亿元、吉利20亿、传祺8亿元……车企的大规模降价促销有利于挖掘价格敏感型用户的“补量”空间,在新增意向用户的2020年购车调整计划中,有超40%有降低购车预算的意愿。车企也得留足弹药,2~4月的降价促销仅是小试牛刀,“后疫情车市”更是大战场

疫情强化安全消费,助力车企挖掘女性、老年等安全敏感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经济冲击剧烈,但客观上有利于提升大家的防护意识,尤其是老年、女性等敏感群体。而上述敏感群体对未来十年中国车市销量的贡献将持续增加:目前我国车市正大规模进入家庭增换购主导的存量时代,其中“妻子”将成为新增用户的主力;我国正快速步入老年社会,该群体对车市的销量贡献也会显著提升。疫情再次提醒车企,要积极挖掘老年、女性等增量用户的“补量”空间

疫情对刚需群体冲击小,助力车企挖掘结婚、二胎等刚需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从购车紧迫性看,有刚需和非刚需,其中非刚需群体的购车受疫情冲刺会更大,建议车企积极争取刚需购车群体,包括结婚购车、二胎购车等:虽然近四五年中国结婚人数大幅下滑,但总量2000万人,还是非常庞大的,而且再婚群体越来越坚挺,购车能力相对初婚也更强;目前中国二胎人数已经超过一胎,越来越有利于刺激二胎车市

疫情刺激二手车交易,助力车商挖掘二手车偏好型用户的“补量”空间

此次大规模的疫情冲击,不可避免会影响大家的就业、收入与消费,自然而然会将一部分新车用户转移至二手车市场。近几年二手车呈现不错走势,2017年至2019年二手车增长后来居上,力压新车增幅,总销量接近1500万辆,新车则艰难维持在2000万辆,两者差距加速缩小。2020~2025年随着更多二手车涌入车市,其与新车的销量有可能持平,扩大车商业务空间,改善盈利。借二手车“补量”,也是车商不错的选择

疫情暴露救护车短缺,理论年需求超10万辆,实际销量不足万辆,助力车企加速挖掘救护型专用车的“补量”空间

2020年1月底2月初,在冠状病毒大规模爆发之际,为什么会突然出现江铃、大通、奇瑞等车企通宵达旦赶制救护车的场面?与其说这是大家争分夺秒支援前线,不如说充分暴露了我国救护车极其短缺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已突破100万家,其中规模型医院达3.4万家,如按一家卫生机构配置一辆救护车的低标准简单推导,中国救护车的保有量得达到百万辆才能满足需求,年销量至少超10万辆。

目前中国救护车年销量不及万辆,保有量不及十万辆,十家医疗卫生机构平均不到一辆,不仅难以满足日常所需,更难以应对新冠疫情等突然爆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目前中国多数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基层卫生机构都非常缺失专业救护车,即便有,多数也是由微面等非专业低价车型简单改装而成,根本满足不了专业救护的需求。虽然我国有第三方医疗护送机构,也早早建立了120系统,但主要覆盖大城市,且容易被商业化,也无法替代医院本身的专业化、精细化等的服务升级趋势。再加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会加速步入老年社会,人口庞大的60后、70后将衍生出巨大的医疗、护送等新需求,对中国救护车短缺的现状提出更严峻挑战。

不幸中的万幸,此次疫情部分激发了对专业救护车的需求,建议相关车企别光顾着眼前增加的这点订单,希望中汽协等行业协会,也能为这种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细分车市的培育,多向相关部门呼吁几声。除江铃、大通、金杯外,救护车这一专业细分车市同样值得吉利、长城等大型车企的关注

易车研究院共梳理出十二条后疫情车市的“补量”道通,建议车企积极布局

由于过年节点问题,使得202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龙头凤尾效益”消失,今年原本就是“小年”,估计同比下滑五六个点,再加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二三月销量,影响四五月销量,今年下滑可能达到16~20%。五月之后,“补量”将是任何一家车企的必答题。易车研究院基于用户围绕“就业、收入、消费、购车”主线,共梳理出十二条“补量”通道,整体看“补量”的空间还是挺大的,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车企,且非常紧迫

后疫情车市的“补量”之争,将成中国车市优胜劣汰的加速器

5月起中国车市将全面进入后疫情阶段,“补量”之争在所难免。由于“补量”任务重、时间紧,自然会对车企的运营效率、财力储备等提出更高要求,意味着管理更完善的强势车企,极有可能在“补量”阶段越战越勇。后疫情车市的“补量”之争,将成中国车市优胜劣汰的加速器 ,预判2020年TOP20终端销量集中度将突破80%,TOP10将突破60%

建议车企将后疫情的“补量”策略,有效纳入长期战略规划

在12大“补量”通道中,除了回乡型、价格敏感型、政策敏感型三大群体的消费行为比较短期外,其余都比较长期。包括消费重心向高收入群体、大城市等集中,购车诉求越来越聚焦安全、品质等产品层面,物流车、救护车等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及二手车市场持续扩大……上述领域理论上都是车企要积极布局的。此次疫情冲击,扩大了收入分化、加速了线上化、强化了安全意识等,为了有效跟上车市消费加速演变的节奏,车企自然也得“战略前移”:入门品牌加速上探,普通品牌加速优化内部结构,高端品牌努力夯实根基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易车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