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继军团队要做的,就是为患者彻底切除肿瘤,重建骶骨支撑起脊柱,保证患者能重新下地行走,让这个年轻母亲能够继续享受人生。血管和神经行走其间,被蚕食的骶骨所剩无几,已经失去了连接脊柱和骨盆的重要作用,也因此导致王女士无法站立。

10厘米×10厘米×9.5厘米的肿瘤,

被侵蚀的骶骨消失殆尽,

密布着神经、血管的“手术禁区”,

一个29岁的年轻生命,

一句“我想自理,不拖累家人”的患者心声,

让一群敢于承担、敢于挑战、敢于面对生命之重的外科医生,

展开了一场决定命运走向的较量

……

刀锋游走“手术禁区”

实力与胆量并存

4月9日,河南省人民医院E30手术间里,监护仪正在严密监控着一个29岁的年轻生命。

“肿瘤已经充分暴露,准备进行关键步骤,大家注意配合,严密观察出血量和生命体征变化。”

骨科副主任刘继军正在目不转睛地分离神经切除肿瘤

手术器械游走在患者的脊柱骶骨部位。一个10厘米×10厘米×9.5厘米的巨大肿瘤横亘在这里。血管和神经行走其间,被蚕食的骶骨所剩无几,已经失去了连接脊柱和骨盆的重要作用,也因此导致王女士无法站立。

面对这种复杂情况,如果操作偏差毫厘,不仅容易导致大出血引发术中休克,而且还会损伤神经,造成下肢活动受限,大小便功能障碍。

刘继军团队要做的,就是为患者彻底切除肿瘤,重建骶骨支撑起脊柱,保证患者能重新下地行走,让这个年轻母亲能够继续享受人生。

面对高难度挑战,医生的自信、经验和团队的配合尤为重要。主任医师刘继军、副主任医师钟楚楠、主治医师张瑜哲在无影灯下密切配合。整个手术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就此,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为一位29岁的年轻女子成功切除巨大骶骨骨巨细胞瘤,并完成腰髂重建(骨盆和脊椎连续性生物重建和机械重建),帮助这位年轻的母亲重获生活信心。

辗转多地就医

“我想生活能自理,不拖累家人”

精湛的医术背后,是一点一滴的努力和用心,是甘冒风险的勇气和担当,更是对病人的高度负责与同情。

回到4月6日那天,29岁的王姓女士找到刘继军,自诉腰腿突然疼痛难忍,虽然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但是这次的程度非同往常。她说,原来自己只用躺床上休息两天就能好转,但是这次连翻身都困难,最后竟然无法下床行走。

半年间,王女士辗转到多家大型医院就诊,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刘继军说,王女士所患为“骶骨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侵袭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四肢是常见好发部位,骶骨病变较为少见。有些患者骶骨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及时发现,就诊时肿瘤体积已经较大。手术是治疗多数骶骨肿瘤的首选方案,但是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高、难度大。

眼看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已经无法下床行走。王女士说:“我的孩子还年幼,我想生活能自理,不能拖累家人。”

多学科携手准备

全方位护佑患者安危

“医生不打无把握之仗、无准备之仗。对于这位年轻患者,手术不仅要安全,还要让她正常生活。所以手术有两大重点。”刘继军一边研究患者病情,一边说。

王女士的肿瘤巨大,骶神经密布其中,骶骨本身血运丰富,密布的骶前静脉丛紧邻骶骨前缘。术中,可能导致神经损伤或因大出血危及生命。

骨科团队联合多学科专家多次会诊,为王女士设计了周密的治疗方案。

首先,为了控制肿瘤出血,使其硬化便于切除,采用注射地诺单抗的方法,每周注射一次,每次120毫克,连续注射两周,第四周进行手术。

其次,刘继军团队携手综合介入科副主任医师曹广邵,通过介入方法将双侧髂内动脉及数根供应肿瘤营养的动脉血管栓塞,使肿瘤血供减少,降低出血风险。

然后,他又与麻醉医生、手术室反复沟通,充分扩容,控制性降压,备足血液制品、加压输血器,建立4条静脉输液通道,做好应急预案。

为了让王女士能够正常生活,刘继军带领团队取王女士自身的小腿腓骨,在腰4、腰5椎体与双侧髂骨之间进行骨盆和脊椎连续性重建(生物+机械重建)。

群策群力,一台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才得以成功实施。

术后,护理团队对王女士精心呵护,从伤口管理到康复训练,均尽心尽力,为王女士早日康复争取时间。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王女士的身体正在好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