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個不需要什麼門檻的工作場所,快餐店通常給人的印象是年輕的打工者聚集的地方,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戴上了麥當勞或者漢堡王的帽子,取代了年輕的勞動力。

  63 歲的 Stevenson Williams 原本是一名建築工人,退休後因爲閒着無聊而跑到連鎖快餐店德州炸雞幹起了刷碗的活計,最忙的時候一週得工作 70 小時。他現在成爲了一家分店的經理,手下管着 13 個員工。

  Williams 說在退休後沒多久就厭倦了清閒的生活,“我喜歡在德州炸雞工作,喜歡這裏的氛圍和人。”他對《彭博商業週刊》表示。目前美國退休年齡是 65 歲,到 2027 年,退休年齡將上漲至 67 歲。

  雖然在大多數人眼裏,老人在工作能力上不具備優勢,不過對於要求只是洗碗端盤收錢的快餐店,老人完全有能力勝任。在快餐店僱主眼裏,老年人對待客人的態度更和善,也不會動輒要求加薪。快餐連鎖店甚至在老年中心和 AARP 的網站(一個 50 歲以上美國人的倡導組織)上打起了招聘廣告。

  而且大部分職場光是在看簡歷的流程上就會把老年人刷下來,但快餐店這種基本不看簡歷就能入職的工作如果供給失衡 —— 就業機會增加但願意去的年輕人變少,反倒對老年人是一個機會。這也是現在正在發生的情況。

  67 歲的 Toni Vartinian-Heifner 是一名退休教師。她如今在零售店蜜汁烤火腿公司做兼職。她一般在早上 7 點上班,工作時間爲 4-5 小時。她拿着 10 美元的時薪,此外還能以半價賣到店裏的喫的。“我喜歡這裏工作的社交體驗,我覺得我還會幹上至少五年。”她說。

  美國缺少勞動力嗎?美國勞動力人口與非勞動力人口的比值在過去的 10 年裏一直維持在 1 以上,生育率也沒有明顯下滑。理論上它不缺少勞動力。

  經濟學習慣用生產者/消費者比值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出現人口紅利,大於 1 代表提供生產的人多於消費的人,人力不再是稀缺資源,可能會出現幾個人爭一個職位的情況。企業勞動力成本由此降低,使它們有機會提高投資率和資本存量的增速,從而更有機會提高經營產出, 最終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這幾方面相互強化,提振經濟,人口紅利出現。

  美國勞工部的一組數據顯示了上面這種相互強化的現象。新增就業機會少於失業人數的情況從 2018 年 3 月開始出現反轉,這之後每個月新增就業機會就一直多於失業人數。今年 9 月,美國的失業率降到 3.7%,創下了 50 年以來的新低。瑞士信貸銀行在上月發佈的《全球財富報告 2018》顯示,雖然美國存在很大的貧富差距——今年美國個人財富的中位數是 6.16 萬美元、人均財富達到 40.39 萬——但是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個人財富中位數就重新恢復增長,最近幾年的全球經濟動盪也沒能影響到它。

  這些經濟利好的數據背後,反而出現了特定領域 —— 比如現在的美國快餐業 —— 勞動力短缺的情況。或者說,不受美國年輕就業人口青睞。

  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65-74 歲的勞動力,在 2014-2024 年間的預計年均增速將達到 4.5%,75 歲及以上的勞動力在這段時間裏的年均增速達到 6.4%。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5-34 歲年齡段勞動力的年均增速只有 0.8%,16-24 歲的勞動力——往往也是快餐店曾經的勞動主力人羣——年均還要縮水 1.4%。

  這可能是因爲人口紅利在降低企業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讓初級崗位的薪水缺乏上升空間。而經濟向又讓教育投資顯得有利可圖,不想拿低薪的青少年選擇學習實現差異化競爭。

  2013 年美國失業率達到 7.3% 。根據當時的數據,42% 在飯店和快餐店工作的人年齡在 25 歲以上,至少有一個大學學位。

  但最近美國勞工部一份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學生羣體選擇在課餘時間繼續學習,以謀求獲得獎學金。就 16-19 歲學生羣體而言,2016 年夏天他們的勞動參與率爲 43.2%,相比 1978 年的 71.8% 低了近 30%。

  除了學習,另外一種差異化是索性來爲自己打工。17 歲的高中生 Gavin Poole 就做起了園藝雜工方面的生意。他用生意賺來的錢付了自己的手機費和租車費。”我希望爲未來做好準備,因爲就經濟上而言,你不知道今後會進入怎麼樣的狀況。”他說。

  即使學生真的選擇去打工,他們的第一選擇也不會是快餐店。《紐約時報》在一篇名爲《快餐對於青少年而言是食品,而不是工作》的文章中點出了青少年打工的“鄙視鏈”:像是星巴克或者蓋普這樣的地方位於頂層,而麥當勞或者漢堡王只能待在受鄙視的一端。

  在青少年眼裏,與食物打交道的工作一點都不酷。麥當勞或者漢堡王的工作是與窮困的移民者和老年人聯繫在一起的。即使快餐店開出的薪資與其他地方相比並不處於劣勢,“不酷”的烙印還是讓青少年繞道而行。

  西北大學的社會學教授 Albert Hunter 表示:“做漢堡(flipping burgers)這個詞在流行文化的語境裏,引申成爲了低端、不需要技能的工作的意思。青少年明白這個詞與負面形象的聯結。”

  另外,快餐店新開數量增速快過青少年勞動力人口增加數,可能也是越來越多老年人出現在店裏的原因。《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援引數據表明,1990 年代快餐定的增速只是稍微高於 16-19 歲的青少年增速,這之後,快餐店的增速明顯超過了青少年人口的增速。與此同時,進入勞動力市場而被僱傭的青少年越來越少。自 2010 年之後,快餐店的增速幾乎是 16-19 歲受到僱傭人羣增速的兩倍。

  製圖:馮秀霞

  題圖來自:142nd Fighter Wing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