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次,他与父亲为生活费的事发生争执,他生气地说“爸,一个月600元,完全不够用”,不过他父亲没有给他“加钱”的意思,反而很严肃地说:“你一个大学生不需要许多钱”。如果家庭条件真的很困难,只能每月从家里得到五六百元的生活费,大学生就应该自己想办法获得一些收入,以提升生活质量。

前几天与一位大二的学生闲聊,提到每月开销,他表示自己的父亲每个月只给他600元生活费(不包括往返回家的交通费),自己过得很窘迫。有一次,他与父亲为生活费的事发生争执,他生气地说“爸,一个月600元,完全不够用”,不过他父亲没有给他“加钱”的意思,反而很严肃地说:“你一个大学生不需要许多钱”。

父亲的“不妥协”让他非常难过。伤心之余,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老爹每月只给600,太抠了”,没过多久,发现下面有一堆同学们的回复:

“请理解你父亲的苦衷,他是不想让你谈恋爱,你就老老实实地天天待在图书馆里吧”、

“一分钱也是爱,不够用的话,就掰开用,加油!”、“我能说600元是我一个星期的伙食费吗(抹脸哭)”、“一天20块,养活自己没问题”、“你老爹抠,你要比他更抠,你应该每月用300元,这样每月还能有300元存款”……

还有一个高中同学回复他:“我老爹比你老爹更抠,每月给多少生活费,我都不好意思说”。

他看得出来同学们是在和他开玩笑,想用调侃式的话语逗逗自己。他也理解父亲每个月只给600元生活费的“苦衷”:父亲的工资是全家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家庭的日常开销,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各种杂费,以及躺在医院里的爷爷的医疗支出,都靠父亲的工资。父亲一个人担负起这么重的担子,很不容易。

但客观地说,就算是三四线城市高校的大学生,每个月600元的生活费,日子都不好过。600元一个月,平摊到每天就只有20元。我们可以对每天20元的开支进行简单地分配:早点5元,中餐10元,晚餐5元。这只能说是保证最基本的生活开支,前提还是“不喝饮料、不吃炸烤、不买衣服、不理发、不化妆、不参加聚会”。

那大学生每月花多少钱比较合适?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不过,如今大学生每月的开销大多超过了1000元。

据麦可思研究院刚刚发布的《2019大学生消费理财观数据》(下称“消费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花销(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为1197元。这1100多元当然不是完全花在了吃上面,“消费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恋爱、聚会、旅游、看电影等活动在内的社交和娱乐消费,占每月平均花销比例的51%。

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每月开销超过了2000元,甚至高达三四千元。他们会用这些钱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请室友吃吃火锅,买一个自己喜欢的手机或平板电脑,或者追求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与中小学相比,大学更像是一个小社会,父母在给大学生生活费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他们的社交需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适当予以放宽。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科学理财,告诉他们在合理开销之外,要有些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家长没有做科学的引导,又每个月给予三四千的生活费,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若孩子因此有了畸形的消费观,就算以后很能挣钱,也可能会“入不敷出”。

倘若父母以很低的标准给孩子生活费,不仅会让孩子大学期间生活困窘,也会影响他们的交友,还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所以,父母给大学生的生活费,不能多,也不能少,而是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如果家庭条件真的很困难,只能每月从家里得到五六百元的生活费,大学生就应该自己想办法获得一些收入,以提升生活质量。常见的方式有勤工俭学、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或到某些公司兼职等。只要兼职的时间和形式控制得当,一般不会对学业有什么影响,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话说回来,无论每个月有多少生活费,大学生都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物质的匮乏不能影响我们的理想和志向,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