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步伟对这场婚礼一直引以为豪:“我们当时这无仪式的结婚仪式,不但在那时轰动一时,就是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要说学赵元任夫妇的结婚仪式,但是没有一次学像了的。两人在朋友聚会上相识,杨步伟问赵元任:“你是学什么的。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罗小朵朵 / 文

提到民国女子,除了林徽因、陆小曼,还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从小好男装,潇洒豪爽,志向不输男儿。

她是中国第一代医学女博士,30岁之后才嫁给世上最好的男子,生下四个女儿,一家子都是超级学霸。

她就是杨步伟,著名学者赵元任的妻子。赵元任曾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导师”。

傅斯年这样评杨步伟:新时代的女中能人,是豪杰,是英雄。

“我跟人反就反,跟人硬就硬。你要是跟我横来,我比你更横;你讲理我就比你更讲理。”

她评价自己这番话,可以直接做她的个性签名,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1

杨步伟,1889年生于南京一个大家族,家里的大宅子光房间就有128个,祖父杨仁山是近代著名的佛学大师。

杨步伟本是父母幼女,由于二叔家一个孩子都没有,她便被过继,二叔成了父亲,生父成了大伯。

她从小亲妈疼,姐姐疼,养父养母疼,祖父祖母更疼。并且由于祖父曾出使过欧洲,杨家家风较一般家庭来说,更为开明。

杨步伟的童年,可以说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被一家子大人宠着,还自由自主,没什么束缚。

到了该缠足的年龄,杨步伟坚决不从,还说出一篇大道理:“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氏,就是大脚,行得稳,站得直,走得远,上得高楼,下得河流。”

祖父和父亲(养父)都支持她:“她不想缠就别缠了。”

那时大家庭是不允许孩子随便提问的,可无论杨步伟问什么问题,祖父和父亲都会用心回答,绝不敷衍。

一次,7岁的杨步伟听到祖父和父亲在谈论西方政治制度。

回房后,她就问父亲:“是不是我也有权定我自己的事?”

父亲认真地回答她:“人有了权不能就定自己要不要,先要看事情对不对。你现在还小,有了学问和经验,才能用自己的权去断定事。外国人也要到21岁以后,才能行使他的权力。”

在成长过程中,杨步伟除了衣食无忧,更为难得的是,她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得到了极为丰厚的精神滋养,可以说是真正被富养大的女孩。

2

杨步伟从小被当成儿子养,一直是男孩打扮,佣人都称她“小三少爷”。

这个“少爷”胆大包天、顽劣不堪,一度让大人头疼不已。

7岁启蒙读书,她编了一首歌取笑先生:

“赵钱孙李,先生没有米;

周吴郑王,先生没有床;

冯陈褚卫,先生没有被;

蒋沈韩杨,先生没有娘。”

先生教他们孔圣人的话“割不正不食”,意思是:吃的肉一定要割得很规矩。

杨步伟听后,竟然当众批评孔子浪费食物:“要是他只吃方块肉,那谁吃他剩的那些边边角角呢?”

还有一件趣事,那时黎元洪常来杨家做客,杨步伟居然捏了一个小雪人放在黎元洪的被子里,把被子和黎元洪的裤子都弄湿了。

黎元洪拿这事问她,小小的她一点不害怕:“你有什么凭据说是我做的?也许你自己睡梦尿了不知道呢?”

她还拿一把尺子打黎元洪屁股五下:“是你自己屁股不好,使你不能睡。”

到12岁,杨步伟才第一次穿上女装,变回三小姐,但豪爽大方的性格一直没变。

父亲看杨步伟性格刚强“像个男人,不是安分做女人的样子”,就教导女儿要多受教育,以后好成就一番事业。

他把古今中外杰出女性的故事讲给杨步伟听,对她说:“一个人总以有学问为要紧的,我现在能让你多读一点书,总算是爱你的。”

16岁时,杨步伟去考学堂,题目是《女子读书之益》,她大笔一挥写下:“女子者,国民之母也。”豪言壮语令老师刮目相看。

杨步伟和友人在一起

3

杨步伟第一次可以真正掌控自己命运,是反抗旧时代的婚姻制度,并取得成功。

杨步伟还未出生时,就由家里的祖母指腹为婚,将来要嫁给自己的二表弟。

杨步伟长大后,不乐意这桩婚事,心想:“这是自己一辈子的事,与别人不相干,为什么自己不能做主?”

她问母亲:“我嫁人为什么要别人给我定呢?”

母亲无法回答她。

她又去向祖父表明意愿:婚姻要自己做主,绝不愿意嫁给表弟。

祖父问她:“你是决定了吗?你不会后悔吗?”

杨步伟拿来纸笔,当着祖父的面写下退婚信:“日后难得翁姑之意,反贻父母之羞。既有懊悔于将来,不如挽回于现在。”

祖父看过后,她又把信给父亲看,父亲深知她个性,叹一口气:“我不勉强你,可是有点对不起你表弟。你能不能声明以后不嫁人?”

杨步伟断然拒绝:“那太可笑了,我嫁不嫁,须看我将来认识的人而定,我自然不会专为破除风俗,乱找一个人来嫁,有好的我才嫁呢。”

这番婚姻宣言在当年,简直是石破天惊。即使今天,很多女人也未必有这个觉悟和勇气。

争取到婚姻自由后,杨步伟感到“有生以来到现在第一次,我才是我自己的人。”

4

杨步伟23岁时,安徽都督柏文蔚请她出任崇实学校校长,并允诺:薪金可以做她以后出国学医的学费。

一天书都没教过的杨步伟便真去当了校长。

没想到,杨步伟把一个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500多个女孩子,杨步伟把岁数大、不识字的女孩分出来,让她们学习织布、缝纫、刺绣等;识字的女孩,她再按成绩编为两级小学和两级中学。

一次叛军暴乱,包围了学校里的督军公馆,杨步伟一边冷静指挥卫队抗击,一边打电话请求支援,最终叛军全部缴械。

柏文蔚事后夸赞杨步伟:“你可以做女军长了。”

当了一年校长后,杨步伟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医,并在31岁那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杨步伟和同学在北京开办森仁医院,设妇产科和小儿科。

杨步伟做医院院长,事事亲力亲为,上午门诊,下午往诊,半夜还经常去接生。

她总结自己这段经历为“看过好几百人的病,也接过好几百小孩的生。”

杨步伟是我国第一代医学女博士,第一代西医妇产科医生,也是第一位女院长。

5

学业、事业皆有成的杨步伟,年过30依然单身。

“你的脾气太暴躁了,这样下去谁敢娶你啊?”朋友好意劝告,杨步伟却不以为意:“明白我的自然会喜欢。”

命运终不负她,31岁那年,杨步伟认识了真命天子——比自己小三岁的大才子赵元任。

赵元任

两人在朋友聚会上相识,杨步伟问赵元任:“你是学什么的?”

—“哲学。”

—“好好的人为什么要学哲学?”

赵元任当时从国外回来,见多识广,一生难逢对手,不免自满。

直到遇到杨步伟,他发现居然有这样有趣的女子,不按常理出牌,爱向陈规挑战,又及其聪颖,洞悉世事。

认识一段时间后,赵元任鼓足勇气在中山公园向杨步伟告白,两人正式交往。

那时,杨步伟事业起步不久,整天忙医院的事,和赵元任只能每天见短短的一面。

一段时间后,她问赵元任:“你看这样我们能结婚吗?我不能不做事的。”

赵元任答:“我知道你是爱做事的,你也许会改一点的。”

一年之后,他们结婚。按说两人都是大家庭出身,婚礼不说奢华,至少该正式。

但两人觉得,结婚完全是两个人自己的事。他们决定打破一切繁文陋俗,仪式越简单越好。

1921年6月1日,赵元任和杨步伟请老朋友胡适和朱徵吃饭,杨步伟亲自下厨做了四样家常小菜。

饭后,赵元任取出一张文件,要两位朋友签名,做他们的证婚人。胡适和朱徵这才知道,这两人原来今天结婚。

至于其他亲朋,他二人寄出400多份结婚通知,就算是告知天下:他们结婚了。

结婚通知是这么写的:

“赵元任博士和杨步伟女医士,十分恭敬地对朋友们和亲戚们送呈这份临时的通知书,告诉诸位:他们两人在这信未到之先,已经在1921年6月1日下午3点钟,东经百二十度平均太阳标准时,在北京自主结婚。”

两人声明不收礼,除了两个例外:一是书信、诗文,或音乐曲谱等;二是捐给中国科学社的。

他们连赵元任姑母送的鲜花篮子都退了回去,因为既不是文字,也不是音乐作品。

杨步伟对这场婚礼一直引以为豪:“我们当时这无仪式的结婚仪式,不但在那时轰动一时,就是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要说学赵元任夫妇的结婚仪式,但是没有一次学像了的。”

6

婚后的杨步伟辞去医院院长职务,心甘情愿当起了“家庭主妇”。当然以她的个性,当主妇也是闲不住的。

赵元任在清华任职时,杨步伟觉得食堂饭菜不好吃,就自己出资办了个餐馆,因为菜分量足,味道好,学生们蜂拥而至。

一段时间后,除了清华学生,燕京学生也来了,城里人也跑来包席,杨步伟嫌麻烦,就把餐馆转让了。

她开过小诊所,想到穷人最需要看病却没有钱,想出一个办法:出得起钱的人出20元,就可以介绍三个人来免费看病。可惜时局不好,诊所没开多久就关了。

她又和另外两个太太组织了一个“三太公司”,招聘附近的女孩子来,教她们做各种手工,成品批发给店铺或者自己卖。

在美国时,有段时间两人经济窘迫,杨步伟就自己做了布包,卖给美国的教授太太们,卖来的钱拿来租房子和吃饭。

杨步伟和赵元任

杨步伟胆子大,即便做了赵太太,也毫不“收敛”。

初去美国,她怀着孕,一句英语不会,就敢一个人满大街溜达,靠着用手比划,买来冰激凌和三明治当午餐,还买了一大包生活用品。

在美国待了几十年,杨步伟英语仍不灵光,屡犯语法错误,这也毫不妨碍她和谁都能聊得热火朝天。

好友听到杨步伟说英语,不由感叹:“赵太太真胆大。”

杨步伟得意地回答:“我哪样事情不胆大?世界上的事若不胆大去做,哪能成功呢?”

7

更让人羡慕的是,这一家子,从父母到女儿女婿,全是超级大学霸。

赵元任就不用说了,旷世奇才,不仅是语言学家,音乐家,也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对哲学、逻辑学也颇有研究,曾在哈佛、耶鲁、清华等多个名校任教。

他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极高,会33种地方方言,通晓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语,简直是行走的活字典、翻译器。

杨步伟是我国第一代医学女博士,一生虽无大的学术成就,但是兴趣广泛,学什么都快,读书时理科成绩特别好。

全家照

大女儿赵如兰,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哈佛首位华裔女教授。大女婿卞学鐄,著名计算力学权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

二女儿赵新那,毕业于哈佛大学,著名化学家。二女婿黄培云,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

三女儿赵来思,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康奈尔大学教授。三女婿波冈维作,华盛顿大学教授。

四女儿赵小中,毕业于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四个女儿中,只小女儿婚姻不顺,成为父母心中遗憾。

一家人

在教育孩子方面,杨步伟理念是尽量少干预孩子的成长,不责怪她们,而是鼓励她们勇敢去闯。

一次二女儿开车时撞到一棵树,车前盖都撞开了,女儿吓得不敢开车。

杨步伟当时就坐在车上,但是她一点没责怪女儿,也不害怕,而是一直安慰她:“不要紧,你再来开吧,慢慢走就好了,你车开得最好,不要怕就能开了。”

女儿在母亲的鼓励下,克服恐惧,一路开到了目的地。

“一个人若是事情没做好,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当时去责备他,也不能说你不能再做这个事,我们应该鼓励他前进,帮助他恢复自信。”杨步伟说。

在教育孩子上,赵元任则是从不强迫,而是鼓励她们像自己一样,玩出乐趣。

他教女儿学拼音时,会谱上曲子,边弹钢琴边教她们唱。晚上,他会拿着手电筒,带着女儿去看星星。

四个女儿的成就,固然有遗传基因好的原因,父母鼓励、引导式教育理念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8

婚后的杨步伟虽然放下了自己的事业,但她从不甘心只当一个教授夫人。

她出了多部书籍。

《中国食谱》细致介绍了中国各地的饮食风俗文化,文字简洁,生动幽默,被译成二十多国语言,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美食的圣经。

《一个女人的自传》写她的成长故事,语言直白风趣,畅销不衰。

《杂记赵家》写她和赵元任的婚后生活,刻画了上百位同时代最著名的学者。

杨步伟和赵元任

然而,以杨步伟的才干和能力,她在事业上的成就应该更大,这不知是不是她一生唯一的遗憾。

杨步伟本名叫韵卿,是她的好友说:“你这个人将来一定会是个很伟大的人,就叫步伟吧。”

祖父也曾说过:“我的孙女虽说是女子,志气却胜过男子。”

杨步伟自己也说过:“婚姻对于事业,固然免不了分去很多时间和精神,结果很可能把女人达到本行最高地位的机会失掉。”

但是杨步伟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一个女人对于做家有兴趣,并非可鄙的事。但是如果她在成年的时节,学的和阅历的愈多,她就愈能拿家庭的发展当她自己学识长进的机会,就不会拿做家当自己退步的推脱了。”

她建议女子“起初能有多少机会得教育,就得多少教育,并且在结婚以前最好先去做点事情。”

9

很少看到一个女人把一辈子活得像杨步伟一样,肆意潇洒。

她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新女性,在那个大部分女性谨守旧俗的年代里,她反抗着社会给女性的束缚,坚持独立自主,一生敢做敢为。

她的思想远远超越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比很多人先进。

不管是婚前争取婚姻自由,留日学医,创办医院,还是婚后生儿育女,照顾家庭,她都是在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从不后悔。

她那一句话:“我就是我,不是别人。”

多少人把这句话作为人生宣言,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她做到了。

- 作 者 -

罗小朵朵

壹父母特邀作者

家庭摄影师、80后文艺女青年、前媒体人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