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新青年救援隊隊部辦公室牆上,掛着一面並非象徵榮譽的錦旗。這是一位老人的家屬去年送的。老人在齊河附近走失,隊員們連夜搜尋方圓15公里未果,天亮後老人在搜索圈外5公里的農田被發現,沒有了氣息。儘管救援隊多次拒絕,家屬堅持給他們送了錦旗。這面錦旗成爲救援隊的“鏡子”,照見許許多多親人的重逢,或者,永別。

已經沒有了朋友圈總會被尋人啓事刷屏……5月9日,是第三個全國“無走失日”。濟南新青年救援隊粗略統計,近一年來,他們尋找過20多位走失老人,他們多數患有程度輕重不一的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症”)。老人不再走失,是多少家庭的美好願望,其實,也有許多機構和團體,以此爲存在的目的和奮鬥的目標。

8日,在濟南市第二精神衛生中心,護工爲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注射流食。

【孝子病房】“送到這裏母親再也不會走丟了”

8日10:30,位於天橋區的濟南市第二精神衛生中心,住院樓三樓一扇防盜門內,是一道30米長的走廊,兩側有14間病房,住着約50位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名爲“孝子病房”。其中,不少老人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醫護人員承包了照顧起居和護理治療,就像代替家屬盡孝,“孝子病房”之名由此而來。

尹鳳的母親就是其中一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從母親開始發病到現在全腦萎縮只能臥牀,尹鳳與父親經歷了許多。“母親經常晝伏夜出,3年裏出走過不下十次,每次都是好心人和派出所幫忙送回來。”母親的多次出走讓尹鳳父親幾乎崩潰,“後來父親爲母親定製了一個卡片,將寫有家庭住址和電話號碼的布料縫在衣服上。有幾次出走,路人都是看到信息後將老人送回”。

8日,在濟南市第二精神衛生中心的“孝子病房”,護士爲老人發放藥物。

尹鳳決定將母親送進這家康復中心是在2013年父親去世後。身爲獨生女的尹鳳,自己承擔下照顧母親的重擔,但因白天需要上班,照料難度很大。“找過保姆,從一天一百漲到一天三百,所有的家政公司都不接。養老院一聽就說自己負不起老人走失的責任,不接收像我母親這種情況的”。

通過多方打聽,2013年,尹鳳找到這家機構,幾次考察後把母親送到這裏。“醫護一體讓我們比較放心。有人看着,出口也單一,母親不會再走丟。”

王競的母親患阿爾茨海默症已10年,直到上個月83歲的父親去世後,照顧母親的重擔才交到他手上。“某種意義上來說,對父親是種解脫。”他感慨道。

“母親白天精神不好,晚上經常突然起牀,鬧着出門。”一次王競父親正熟睡,母親不知怎麼打開了上鎖的防盜門,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家。父親醒來後立刻報警,一家人分頭尋找,幸好母親被小區裏的好心人發現,領到門衛處,這才尋回了家。

一個月前,王競父親突然去世,帶給一家人沉重打擊,不只是悲傷,還有母親的照料問題。“敬老院不收像我母親這種情況的老人,家政公司一聽是這種情況直接拒絕。”一家人只能選擇居家照料,暫定每個子女照顧一個月,這一個月裏總有人要暫停所有工作,全天看護。

【走失人員統計圖】“如果再往前找5公里說不定還有生的希望”

家人全天候陪伴,仍擋不住老人們走出家門,然後找不到回家的路。每每這個時刻,朋友圈中常會出現尋人信息。此時,民間公益救援組織近乎成爲尋人的主力軍。

半個多月前,濟南兩天內有3名老人相繼走失,所幸均被民間公益救援隊找回。濟南新青年救援隊隊長馮磊介紹,他們在近一年內出勤走失搜救任務達到36次,其中20多次是尋找老年人。

由於經常幫忙搜救走失者,馮磊開始製作“走失人員統計圖”。“每次任務結束後,統計走失人員的年齡、走失時間、肢體行動狀態、病情等信息。如果再遇到走失人員,我們會根據上述信息,鎖定一定半徑範圍,搜救人員分成兩個梯隊,一梯隊進行監控鎖定方位,二梯隊進行道路尋找。”馮磊說,他們也在實踐中使用這種方式,相比以往能夠縮短搜救時間。

在隊部辦公室牆上,掛着一面特殊的錦旗,對於新青年救援隊所有隊員而言並非榮譽,而是時刻提醒他們要盡最大努力完成每一次救援。

副隊長宋超對那次救援記憶猶新。“去年的一天晚上10點多,我們接到救援任務,一名老人在齊河境內走失。20多名隊員趕到現場與老人家屬一起搜尋,直到次日凌晨3點。我們找遍了方圓15公里,始終沒見到老人身影,最後家屬也讓我們先回去休息,等天亮了再找。我們很痛心的是,天亮以後,家屬打來電話說老人被附近村民發現了,躺在農田裏,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徵。”

宋超說,老人被發現的地方超出他們搜尋範圍5公里。隊員們後悔莫及,“如果我們再往前找5公里,說不定能看到老人,他還有生的希望。”老人家屬堅持給救援隊送來一面錦旗,“我們拒絕了好幾次,因爲沒能順利找到老人,我們工作沒有做到位,可家屬最終還是送來了。我們把錦旗掛在牆上,算是一種鞭策。”

【兩難的兒女】“我也希望時刻陪着母親但現實別無他法”

把母親送到“孝子病房”,尹鳳遭到了舅舅的反對,在他眼裏,尹鳳沒有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只想自己圖輕鬆。“我要上班賺錢,家裏還有孩子,請護工也沒人願意來做,除了這種方式真的沒有別的辦法。”尹鳳坦言,自己也希望能夠時刻陪在母親身邊,但現實讓她陷入泥沼,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這種慢性病,會逐步把人的耐心磨滅。”王競說,母親患病十年,有時表現得像是一個正常人,暫時的清醒後,母親依然會用怪異行爲困擾着家人。即便如此,父親生前一直拒絕將其送入敬老院。如今,王競的母親忘記了一切,就連幾秒前發生的事情也不記得,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我還有兩年才退休,這兩年不知道怎麼辦纔好。目前還沒找到護工,即便找到了也不知道能撐多久。”想到以後的照料問題,王競很是犯愁。

張玲的父母今年80多歲,兩年前不幸雙雙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她找了一個全職保姆,兩年來每天仍只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保姆白天看護就很累了,晚上一般不用她照看,即使這樣,也前後換了8個人了。”隨着病情發展,兩位老人開始暴躁易怒,父親對母親言聽計從,倆人常常“一起闖禍”,“我現在很焦慮,感覺快抑鬱和崩潰了,有時候甚至會想在飯里加點藥,大家一起走了就好了。”

濟南市第二精神衛生中心醫生張霞表示,對於阿爾茨海默症,尚沒有特效藥,藥物只能起到一定延緩作用,病人需要更多的是陪護。“大多數失智老人由親屬在家中照顧,只有很少一部分家庭會送到相關機構療養護理。”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自2018年發起“5·9無走失日”,每年5月9日上午10點,全國開展“關注老人安全,預防走失”大型全民公益活動,號召全國公益機構及愛心企業共同加入“黃手環行動”,解讀阿爾茨海默症防治知識,普及安全防走失意識,並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關注易走失人羣,提高安全防走失意識。

2018互聯網尋人大數據顯示,全年12941例走失老人案例中,因病走失老人佔86.14%,其中有7246位老人因阿爾茨海默症走失,佔因病走失老人的65%。(爲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除宋超、張霞外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