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孔子當年曾對弟子宰我說了句髒話,並且還成爲後世的“口頭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孔子自知是圈套,只好跟他“打太極”,回答宰我說君子會去追隨仁者,但絕不會陷入危險境地。

文/格瓦拉同志

作爲儒家的創始人,“至聖先師”孔子歷來被世人視爲道德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往往被信徒奉爲準則,對後世的影響極深。在很多人的眼中,孔子素以溫文爾雅、仁慈寬厚著稱,生平從不會說髒話,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比如,孔子當年曾對弟子宰我說了句髒話,並且還成爲後世的“口頭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宰我畫像

宰我,本名宰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魯國人,比孔子小29歲。據史書記載,宰我口齒伶俐、能言善辯,起初深受孔子的喜愛,在跟隨老師周遊列國期間,曾經被派往齊、楚等國出使。跟無條件聽從老師教誨的顏淵、閔子騫等人不同,宰我具有很強的獨立思辨能力,一貫堅持“不唯書,不唯師”的學習態度,經常就某些問題跟孔子辯難,併爲此屢屢觸怒老師。

比如,宰我對孔子提倡的所有人都要在父母死後守孝三年的做法很不認同,聲稱如果所有人都這樣做的話,那麼許多事業都將荒廢,極不利於社會安定,所以爲現實考慮,人子只需爲父母守孝一年即可。孔子聽後很反感,所以在在宰予離開後,便當着其他學生的面痛罵他毫無心肝,不配做人子(詳情見《論語·陽貨篇》)。

孔子畫像

宰我不僅反對爲父母守孝三年,而且對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仁”也不認同。按照孔子的說法,“仁”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根本法則,在世界上無所不在,但凡是君子,必須要追隨仁者,並持之以恆地進行自我修養。對此,宰我在跟老師辯論時,曾給後者提出一個兩難問題,聲稱如果有人欺騙仁者說井裏面有“仁者”,那麼他該不該去下井追隨呢?

孔子自知是圈套,只好跟他“打太極”,回答宰我說君子會去追隨仁者,但絕不會陷入危險境地;君子可能會被欺騙,但不會像他說的那樣受愚弄。孔子的回答看似巧妙,但意思卻很勉強,根本無法說服宰我(“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爲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見《論語•雍也篇》)。

孔子講學圖

放在今天,宰我這種“不唯書,不唯師”、獨立思考的精神,很值得肯定,但在講究尊師重教、服從權威的古代,卻往往被視爲“異端”,不免會遭到整個社會的責難。孔子對宰我的辯難不厭其煩,不滿的情緒日積月累,終於在一件小事上對他怒飆髒話,將他罵得狗血淋頭。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來,孔子某日上午在給學生授課時,發現宰我沒有在場,經過向其他學生詢問後,得知這傢伙正躲在宿舍裏睡懶覺。孔子作爲當世君子的楷模,一言一行都極重修養,此前從未在公開場合說髒話。這一次,孔子或許是因爲離奇憤怒,所以竟然當着學生的面大罵宰我,令顏淵、子貢等人大驚失色。

宰予晝寢圖

原來,孔子在對宰我一頓數落後,突然飆出兩句髒話,聲稱宰我就像一塊腐爛的木頭,不值得再雕刻,又像是用糞土建成的牆面,不值再得塗抹。總之一句話,宰我就像冥頑不靈的“垃圾”,他已經徹底絕望(宰予晝寢。孔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見《論語•公冶長篇》)。讓孔子沒想到的,他用來痛罵宰我的這兩句髒話,此後竟能流傳千年,成爲世人痛罵自己或他人不爭氣的“口頭禪”。

關於宰我的結局,史書當中說法不一。按照司馬遷所著《史記》的記載,宰我後來出仕齊國,官至臨淄大夫,最終在與權臣田常爭權的鬥爭中失敗被殺。對此,孔子感到非常羞恥,認爲宰我敗壞了他的名聲。不過,經過唐朝著名史學家司馬貞的考證,被田常所殺的臨淄大夫並非宰我,而是闞止,只因爲闞止、宰予的字都是自我,所以被後世混淆罷了。

宰我塑像

不管宰我最終的下場如何,也不管孔子對他有多排斥,後世對他的評價還是相當高。從秦漢時期開始,宰我便名列“孔門十哲”、“孔門十三賢”之中,不僅獲得配享孔廟的待遇,還在唐宋兩朝被追封爲齊侯、臨淄公、齊公,並在明朝獲得“先賢”的稱號,受到天下士子的膜拜,真可謂名流千古、死後哀榮。

史料來源:《史記》、《左傳》、《論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