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文同上),由此可見對他的打擊之深。”引文同上),由此可見對他的打擊之深。

文|格瓦拉同志

在羅貫中的筆下,蜀漢昭烈帝劉備被描繪成一個性格軟弱、能力平庸的“窩囊廢”,平時只會逃跑和哭鼻子,形象很是不堪。然而,通過對正史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劉備的真實形象卻跟此大相徑庭,時時能顯示出其豪爽、霸氣的方面,輕易不會哭鼻子。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的一生只爲兩個人痛哭過,他們分別是:

劉備

龐統字士元,漢末荊州襄陽人,雖然身負大才,但由於生性樸實、相貌平平,起初並不被荊州士人熟知。幸好潁川大名士司馬徽欣賞龐統,稱讚他是荊州士人中的翹楚,由此才讓龐統名聲鵲起。當時,荊州名士中的佼佼者有兩人,即號稱“臥龍”的諸葛亮與號稱“鳳雛”的龐統。不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個評斷在史書中從未出現過,不過是小說家臆斷而已。

龐統雖然在荊州士人集團中名氣很大,但非常奇怪的是,劉備駐屯新野期間並未邀請龐統加入幕府,而龐統在蹉跎多年後,經人大力推薦,才得以在南郡擔任功曹。赤壁之戰後,江東集團的軍事首領周瑜攻取南郡並出任太守,龐統繼續在他手下效力,直到周瑜病逝後,才轉而投奔劉備。不過,龐統起初並不受劉備的重用,投靠之初只被任命爲守耒陽令,一度還因政績糟糕被免職。

龐統

幸好魯肅給劉備寫信,聲稱“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見《三國志·卷三十七》),再加上諸葛亮也爲之進言,才使得劉備答應再給龐統一次機會。稍後,劉備將龐統召來談論時局、軍事,發現他的確身負經天緯地之才,因此才改變自己的態度,並任命龐統爲治中從事、軍師中郎將,對他的尊崇僅次於諸葛亮(“親待亞於諸葛亮。”引文同上)。

龐統與諸葛亮齊名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接受益州牧劉璋的邀請入川,名義上是幫助他抵禦漢中軍閥張魯,但實際上卻想吞併整個蜀地。次年(212年),劉備與劉璋正式決裂,龐統此時爲他獻上攻取蜀地的上、中、下三策,並親自領兵攻打軍事要塞雒縣,結果不幸被流箭射死,終年36歲。據史書記載,龐統遇難後,劉備極爲惋惜,一提到他的名字便會痛哭不止(“先主痛惜,言則流涕。”引文同上),由此可見對他的打擊之深。

法正字孝直,漢末扶風郡郿縣人,祖父法真是儒學大師,父親法衍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監,都是享譽海內的大名士。法正自幼便以見識深遠、聰慧多智著稱,並且喜歡研究兵法、談論軍事。三國演義中對法正着墨不多,但此君的能力卻超級強,就謀略水平而論,可跟曹操手下兩位頂尖大謀士郭嘉、程昱相媲美(“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引文同上)。

法正

漢獻帝建安初年,法正因躲避關中的戰亂,便與好友孟達一起入川去投靠益州牧劉璋。然而劉璋並無識人之才,再加上法正人緣不好,屢遭益州士人的排擠,因此在蜀中蹉跎多年,一直鬱郁不得志。建安十三年(208年),法正借出使荊州之際,暗中投靠了劉備,併爲他規劃奪取益州的計劃。六年後(214年),劉備在法正的謀劃下,果然奪取益州,之後又奪取曹操的漢中,由此奠定蜀漢的基業。

作爲劉備最器重的謀士,法正的重要性,堪比漢高帝劉備身邊的“謀聖”張良。正因如此,劉備自稱漢中王后,便進拜法正爲尚書令,命其與諸葛亮一起處理國政。然而,法正是個“短命鬼”,爬上高位才1年時間便病死,終年45歲,時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劉備得知法正的死訊後悲痛至極,一連數日都痛哭不止(“先主爲之流涕者累日。”引文同上),由此可見對他的打擊之深。

法正死後,劉備痛哭不止

不僅如此,連一向自視甚高的諸葛亮,也對法正深感佩服。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不顧羣臣的強烈勸阻,毅然率軍東下攻伐孫權,結果在次年的夷陵之戰中,被江東青年將領陸遜擊敗,還險些被俘。諸葛亮聞訊後,曾極爲感慨地說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引文同上)。由此可見,法正對劉備的極端重要性,連諸葛亮都自愧不如。

史料來源:《三國志》、《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