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漢僻處河東一隅、國小民貧,僅憑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對抗中原,因此劉崇(時年54歲)爲了自存,便遣使到遼國請求庇護,並自稱“侄皇帝”,請求遼世宗(時年32歲)的冊立。郭威稱帝后,派部將郭崇威殺死劉贇,消息傳至太原後,令劉崇痛不欲生。

文/格瓦拉同志

後晉高祖石敬瑭本是後唐的節度使,爲了能獲得遼國(契丹)的支持,過一把皇帝癮,不僅割讓燕雲十六州,而且還恬不知恥地認比自己小10歲的耶律德光爲父,可謂極度無恥。無獨有偶,跟石敬瑭相比,另一位開國皇帝的無恥程度也不遑多讓。此人,便是向比自己小22歲的遼世宗稱侄的北漢世祖劉崇。

劉崇(即位後改名爲劉旻),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胞弟,生於晉陽。劉崇年輕時是個人見人煩的混子,只因得到兄長劉知遠(在後晉擔任河東節度使)的庇護,才得以在軍中不斷升遷,官至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劉知遠稱帝建國後,定都於汴梁,而留守河東的重任,便落在胞弟劉崇的身上。

劉知遠畫像

劉知遠在位時,劉崇對朝廷還算是恭順,但等到侄兒劉承祐(隱帝)登基後,劉崇卻因與宰相楊邠、樞密使郭威等人不和,便開始停止上供財賦,對朝廷詔令也大都拒不奉行。不僅如此,劉崇還以防備遼國南侵爲由,在河東選募勇士、招納亡命,修繕兵甲、充實府庫,其真實意圖令朝廷生疑。

漢隱帝因爲不堪忍受楊邠等人的欺凌,一怒之下將其殺死,隨後又派遣刺客前往鄴都,意圖誅滅郭威等人,但計劃卻遭提前泄露。郭威在憤怒之下舉兵造反,漢隱帝連戰連敗,最終在逃亡途中被侍從所殺,時在乾祐三年(950年)底。漢隱帝遇弒的消息傳至太原後,劉崇擔心郭威會篡位稱帝,於是計劃舉兵南下討逆。

郭威畫像

但此時,郭威卻遣使來到太原,聲稱準備擁立劉崇的長子劉贇爲帝,由此打消其戒心。然而,郭威食言自肥,在完全控制住朝廷後不久便稱帝建國,時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稱帝后,派部將郭崇威殺死劉贇,消息傳至太原後,令劉崇痛不欲生。懷抱着國恥家仇,劉崇遂在後周建立的同時,也在太原稱帝。劉崇稱帝后,仍以漢爲國號,並繼續沿用乾祐年號,史稱北漢。

劉崇雖然稱帝,但治下僅有幷州、汾州等12州之地,不僅疆域促狹、人口稀少,而且財政匱乏、國用不足,以至於無力修建宗廟,而每月發給宰相的的俸祿只有100緡,節度使只有30緡。國家困苦至此,以至於連劉崇都覺得有愧於皇帝的稱號,曾不止一次地跟心腹大將張元徽講:“我有什麼資格稱天子,你們又算是哪門子的節度使?”

劉旻畫像

北漢僻處河東一隅、國小民貧,僅憑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對抗中原,因此劉崇(時年54歲)爲了自存,便遣使到遼國請求庇護,並自稱“侄皇帝”,請求遼世宗(時年32歲)的冊立。對於北漢的依附,遼世宗倍感興奮,於是遣使冊封劉崇爲大漢神武皇帝。劉崇爲了求得遼國的庇護,竟向比他小22歲的遼世宗稱侄,真可謂連老臉都不要了。

劉崇稱帝后,將消滅後周作爲國策,爲此剛剛開國,便命次子劉鈞率軍進攻晉州、隰州,結果無功而回。劉崇不死心,遂在當年九月用重金賄賂遼國,在後者的軍事援助下,再次大舉進犯晉州,結果圍城60余天始終無法攻克,最終只能狼狽撤軍。漢軍撤退途中遭遇伏擊,等到返回太原時,十成兵馬已折損將近四成。

北漢與後周對峙圖

次年(952年),劉崇又遣軍攻打府州,結果再次遭遇慘敗,並丟失軍事重鎮岢嵐軍。晉州、府州兩場敗仗讓北漢損失慘重,迫使劉崇在此後2年間採取守勢,但他的內心深處並未放棄挺進中原的夢想。因此,等到郭威剛剛駕崩,劉崇便在十萬遼軍的聲援下,悍然舉兵南侵,時在乾祐七年(954年)正月。

後周世宗柴榮得知漢軍南侵的消息後,斷然拒絕宰相馮道等人的勸阻,親率大將趙匡胤、張永德等人親征,並在澤州的高平城跟漢軍展開激戰,史稱“高平之戰”。戰事之初,漢軍猛擊周軍的右翼,周將樊愛能、何徽引兵潰逃,所部士卒紛紛投降漢軍,使得劉崇氣焰更盛。然而不久,漢軍大將張元徽不慎落馬被斬殺,加之周軍大將趙匡胤等人冒死反擊,使得漢軍形勢發生逆轉,被斬殺多達萬餘人。

後周世宗柴榮畫像

劉崇見形勢不利,便請求遼軍主帥楊袞參戰,但楊袞看到周軍驍勇難敵,竟然率軍逃遁,絲毫沒起到對北漢的支援作用。劉崇自知大勢已去,只能率數百名殘衆逃回太原,此後再不敢興兵南侵。高平之戰重創劉崇,讓他在此後近1年的時間裏,始終生活在羞憤之中,最後竟鬱鬱而終,時在乾祐七年(954年)十一月。

史料來源:《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十國春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