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明清易代之際,出現了很多臭名昭著的漢奸,他們爲了個人的榮華富貴,不惜賣國求榮、爲虎作倀,做出了恁多卑鄙無恥之事,令世人恨不得對他們食肉寢皮。在這些人當中,罪孽尤爲深重的,莫過於向清廷獻上一條毒計,致使數百萬同胞橫遭殺戮的孫之獬。那麼,孫之獬向清廷獻上怎樣的計策?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魏忠賢

孫之獬字龍拂,山東省淄川縣人,明熹宗天啓二年(1622年)進士,踏進仕途後便依附於大宦官魏忠賢,由此得以出任翰林院檢討、順天府鄉試正考官,任職期間以誣陷良善、厚顏無恥而著稱,深爲士林所不齒。崇禎帝即位後賜死魏忠賢,而作爲“閹黨”成員的孫之獬也被革職還鄉,直到明朝滅亡都沒能再得到任用。

孫之獬在家賦閒16年時間,並沒有反思自己的罪過,而是整天怨聲載道,對明朝逐漸充滿失望和刻骨仇恨。所以,等到滿清剛一入關,孫之獬便和家人奴僕一起剃頭留辮、換上了滿裝,跑到北京求官做。此時,執掌朝政的攝政王多爾袞雖然看不起孫之獬,但出於籠絡人才的需要,還是任命他爲禮部侍郎。

多爾袞

滿清入關後,由於南方還存在強大的抵抗勢力,所以很有必要籠絡明朝遺臣,以此來穩定局面。爲此,多爾袞曾發佈命令,凡是入關後投降的明朝官員,可以穿着原有的衣冠,並且不需要剃髮,只是爲了顯示民族區別,才讓他們和滿族大臣各站一班。對於這項決定,滿漢大臣均未提出異議,直到孫之獬上了一封奏摺,才改變了這種局面。

原來,孫之獬在清朝出任官職後,爲了攀結滿洲權貴,竟然主動穿戴滿族的服飾,並在上朝時向他們的班列靠近。但滿洲權貴根本瞧不起孫之獬,哪裏允許他加入本方班列之中?孫之獬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想回到漢族大臣的班列,但同樣被鄙夷他的同僚所排擠。孫之獬進退失據,實在狼狽至極。

孫之獬

事後,孫之獬並沒有認真反思自己在朝堂上受辱的根本原因,而是誤認爲漢族同僚嫉妒他,而滿族權貴則不相信他的真心。爲此,孫之獬在思慮再三後,便給清廷上了一封奏摺,請求在全國頒佈“剃髮令”,所有的漢人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必須仿效滿人剃髮留辮(詳情見《清稗類鈔·冊十三·服飾類》)。

由於此時清軍已攻陷南京、蘇州、杭州等地,自以爲大局已定的多爾袞便欣然接受孫之獬的建議,在順治元年(1644年)年底頒佈命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遲疑或不從者皆按謀逆罪論處。次年(1645年),多爾袞又頒佈“易服令”,要求全國官民穿戴滿族衣冠。

剃髮易服的場面

在滿清入關前的兩千多年間,漢族的習俗一直都是“衣冠束髮”,這不僅是他們的習慣、愛好問題,而且還有着區別其他民族、尊重祖先父母的特殊意義,即儒家經典《孝經》所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剃髮令”的實行,無異於使漢族失去與少數民族相區別的外在標誌,也擊垮了他們不願做奴隸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正因如此,“剃髮令”一旦頒佈,天下悲憤異常,各地遍燃反清怒火。面對着漢人的強烈反抗,清廷並沒有退縮,而是直接訴諸於暴力,對反抗者施行屠殺政策,直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據保守估計,因反抗“剃髮令”而遇害的漢人多達數百萬,其中最慘烈的事件,莫過於“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時至今日依然讓國人椎心泣血。

南方漢人的抵抗遭遇清軍的屠殺

數百萬同胞的鮮血染紅了孫之獬的頂戴花翎,因爲建言“有功”,他很快便被晉升爲兵部尚書,奉命到江西去招撫抵抗軍。但是,孫之獬的名聲實在太臭,江西士民無不想將他食肉寢皮,所以招撫工作非但沒有完成,反而激起更多的民變。清廷對此大失所望,最終以“久任無功,市恩沽譽”的罪名,將孫之獬革職還鄉。

孫之獬一旦離開京師,便徹底失去人身安全。順治三年(1647年)秋,由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在山東爆發,並且很快攻佔淄川等地。城破之前,孫之獬攜帶家眷潛逃,但在途中被農民軍捕獲。由於孫之獬罪大惡極,所以謝遷先是命令士兵押着他遊街示衆一番,然後又命人在他的上遍刺針孔、插上豬毛,在鬧市區斬首示衆,而孫之獬的妻子兒女共7人,也一併被處死。

怒斥孫之獬的碑文

孫之獬被殺的消息傳開後,天下士民無不拍手稱快,大思想家顧炎武爲此還賦詩一首,對謝遷此舉大加讚揚。而清廷在得知孫之獬的死訊後,也並未給予他任何旌表和撫卹,儼然已把此人忘得一乾二淨。孫之獬爲貪圖名利,置民族氣節和同胞性命於不顧,公然爲虎作倀、殘害同胞,實在令人唾棄,他最終能落得如此悽慘下場,實屬罪有應得。

史料來源:《清史稿》、《清稗類鈔》

相關文章